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2期28-29,共2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5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3-154页.
-
2齐格蒙特·鲍曼 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
-
3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5-17页.
-
4参见让·鲍德里亚《消费牡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5大卫·里斯曼.《孤独的人群》,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页.
共引文献335
-
1鲍宗豪,李振.网络学的逻辑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04(4):4-13. 被引量:1
-
2陈喜辉,付丽.因特网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J].文艺评论,2004(4):11-15. 被引量:2
-
3张一兵.齐泽克:拉康对马克思的全面接管[J].江海学刊,2004(5):26-33.
-
4万军.社会主义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2(3):24-28.
-
5徐学鹿,梁鹏.商法中之诚实信用原则研究[J].法学评论,2002,20(3):32-41. 被引量:45
-
6毕文波.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下)[J].军事历史研究,2004,18(3):153-163.
-
7王基舟,李心华.“一国胜利”理论的历史演变[J].理论学刊,2002(1):60-63.
-
8申永贞.论主观世界的改造[J].现代哲学,2001(4):140-143.
-
9段德智.试论当代中国邪教孳生、蔓延的社会文化根源[J].世界宗教研究,2001(3):18-24. 被引量:3
-
10杨荣.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三大突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5):65-67.
同被引文献42
-
1杨学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65-72. 被引量:20
-
2聂锦芳.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初步清理与方法论省思[J].哲学研究,2002(6):15-21. 被引量:15
-
3杨学功.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5):32-37. 被引量:15
-
4张立波.阅读马克思的三种方式[J].现代哲学,2002(3):1-6. 被引量:21
-
5聂锦芳.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J].学术研究,2004(12):5-10. 被引量:32
-
6陆剑杰.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5(1):10-17. 被引量:14
-
7陆剑杰.中、西、马哲的历史对比和当代会通[J].学术研究,2005(1):40-48. 被引量:9
-
8梁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探索——“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汉论坛,2005(3):138-139. 被引量:7
-
9杨学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向——近两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热点问题评述[J].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被引量:1
-
10彭启福.文本诠释中的限度与超越——兼论马克思文本诠释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07(2):18-24. 被引量:16
-
1乔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2):58-62. 被引量:1
-
2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当代理解[J].资料信息,2007(9):6-6.
-
3陈永侠,廖小婷.试论关于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J].大观周刊,2012(7):25-25.
-
4仰海峰.走出形而上学:马克思哲学当代理解的理论起点[J].学习与探索,2004(5):16-17. 被引量:3
-
5王浩斌,王飞南.实践理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精神[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68-71. 被引量:1
-
6仰海峰.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批判意蕴[J].教学与研究,2003(12):35-39. 被引量:3
-
7程洪宝.《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互文性探析———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切入点[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1,13(11):14-17.
-
8祝和军.实践境域的开启与交融——也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汇通[J].东岳论丛,2017,38(4):22-29. 被引量:6
-
9刘金丽.消费主义产生的原因解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31(1):35-38. 被引量:1
-
10陈欣.互文性视阈下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理论研究[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3):141-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