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的主题——塞尚《泳男》、《泳女》系列分析[讲稿]
被引量:12
出处
《新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1,共8页
Journal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同被引文献49
-
1梅洛-庞蒂,刘韵涵.塞尚的疑惑[J].文艺研究,1987(1):137-140. 被引量:6
-
2吴冠中.印象主义绘画的前前后后[J].美术研究,1979(4):49-51. 被引量:10
-
3于萌萌.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形式与意蕴探微[J].芒种,2012(16):243-244. 被引量:7
-
4钟涵.塞尚这个难题[J].世界美术,1991(4):2-9. 被引量:6
-
5高迎刚.“纯艺术”:理解“艺术”概念之限定性与开放性特征的一种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90-94. 被引量:3
-
6高师.《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4.
-
7[瑞士]U·B·马龙尼.《保罗·塞尚》.塔森出版公司.1998年,第54页.
-
8《野餐》(1869年).
-
9[意大利]文杜里 王自正译.《塞尚及同时代人对他的评论》[J].世界美术,1996,:26-26.
-
10[法]米盖尔·杜夫海纳,孙非译.《审美经验现象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5月.第323页.
引证文献12
-
1王永林.一个形式分析——方形画面的空间架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4):65-77.
-
2蔡枫.感性的建构——塞尚静物画研究[J].新美术,2008,29(5):85-91. 被引量:3
-
3全玲.对素描的再认识[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7):98-100. 被引量:1
-
4姜黉岚.论塞尚对普桑和印象派绘画观念的取舍[J].艺海,2011(3):68-70. 被引量:3
-
5周凤梧.塞尚艺术中笔触语言的探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2,22(5):97-99.
-
6刘健.论塞尚绘画的色彩和空间结构[J].北方文学(下),2013(11):139-139.
-
7戚炜.艺术的真实面面观——以柯罗与塞尚为例[J].美术大观,2013(11):42-43.
-
8杨伟孝,彭亮.素描教学中的“形状理念”[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16(3):38-40.
-
9邓海滨.论有意味的形式在创作中的运用[J].锋绘,2021(6):63-63.
-
10阮盈语,袁志刚.重画普桑——保罗·塞尚作品的形式分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65-68.
二级引证文献7
-
1全玲.素描“概念”化认识对造型的影响[J].长春大学学报,2010,20(3):109-111. 被引量:1
-
2朱璟.“以清晰摧毁清晰”——探析塞尚“变形”技法的背后[J].艺苑,2013(4):60-66.
-
3唐封强,黄淑贞,陈雄图,李贤泽.浅析《圣·维克多山(1904-1906)》[J].青年时代,2015,0(19):24-24.
-
4刘俊.《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的关联新解[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3):67-70.
-
5周文.微课在大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30(7):365-365. 被引量:1
-
6刘庆.“情感控制”美学思想与《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J].美育学刊,2019,10(3):40-47. 被引量:2
-
7阮盈语,袁志刚.重画普桑——保罗·塞尚作品的形式分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65-68.
-
1张晓凌.一个人的现代水墨之路——杜大恺水墨作品读后[J].风景名胜,2011(4):70-71.
-
2付莎莎.以瓦当图像为例看传统图像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艺术研究,2014,4(6):41-45. 被引量:2
-
3陈哲,谭媛.情感——音乐之灵魂[J].音乐大观,2012,0(7):132-133.
-
4坦诚的话语 朴实的绘画——小林正直作品在田子坊展出[J].上海艺术家,2011(5):70-70.
-
5朱乐耕.浸润陶艺 读冯林华陶瓷作品有感[J].上海工艺美术,2009(3):48-49.
-
6张思凯.刍议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2(12X):52-53. 被引量:2
-
7严俊,王佳.从科幻电影看人的存在及其意义[J].电影新作,2014(6):106-110. 被引量:3
-
8朱玲.看他的魔术“鼓掌之后是沉思”[J].杂技与魔术,2009(4):30-30.
-
9双道红.站在青春电影中的“笛卡尔妖”[J].影剧新作,2015,0(3):157-162.
-
10张燚.文章岂止寻常事敢为大道鼓与呼--读《中国音乐论辩》有感[J].音乐研究,2008(5):122-12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