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3年第2期24-25,共2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共引文献43
-
1阎丽红.“意识形态终结论”及其实质[J].文教资料,2008(34):64-66.
-
2张丽芬.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方式与传播途径[J].理论月刊,2009(9):47-50. 被引量:4
-
3董遂强.文学作品“接受性”与高校思政课“接受性”的比较[J].芒种,2012(19):102-103.
-
4李红秀.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通俗化流变[J].天府新论,2004(4):112-116.
-
5贾英健.文化帝国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终结”批判[J].求实,2003(1):20-23. 被引量:6
-
6陈庆德.人类学中的观察与理论预设[J].思想战线,2005,31(1):13-20. 被引量:15
-
7肖毅,夏湘远.“虚假”与“终结”的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概念的学理辩识[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19(3):54-57. 被引量:1
-
8卢永欣.齐泽克:意识形态的三种形态及其幽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6):37-42. 被引量:6
-
9温潘亚.20世纪中国文学范式的演进轨迹[J].长白学刊,2006(3):104-108.
-
10张惠玲,张陟遥.论国际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J].重庆社会科学,2006(11):5-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9
-
1王元骧.文化与意识形态刍议[J].高校理论战线,1997(7):36-40. 被引量:1
-
2塞巴斯蒂安.赫尔科默,张世鹏.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3):17-22. 被引量:39
-
3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4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三联书店,1989.
-
5毛泽东选集[M].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6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7伊格尔顿 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
8王晓升.文化:意识形态抑或商品?——兼与《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商榷[J].哲学动态,2007(11):3-11. 被引量:13
-
9赵勇.日常生活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发挥[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54.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5
-
1王迎新,平章起.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渗透[J].广西社会科学,2014(8):182-185. 被引量:3
-
2林文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的四个维度[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3):110-115.
-
3张学亮,吕星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康发展的审思[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6):70-74. 被引量:1
-
4郭松月.历史虚无主义对农村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及对策[J].创造,2021,29(5):74-80.
-
5秦洁,赵静思.维护我军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路径[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24(4):38-41.
-
1力平.文学语言金库[J].散文诗,2015,0(3):40-40.
-
2韦晓瑛.真实而崇高的解释——从现实主义角度看优秀文学作品的特征及其使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59-65. 被引量:1
-
3刘频.秋日札记——我的诗歌随笔[J].南方文学,2015,0(5):8-10 1.
-
4龚产兴.《风尘三侠》独具匠心[J].美术观察,2009(9):104-106.
-
5夏宏芳,段世秀.漫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命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0(5):173-173.
-
6卫建林.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法中的几个问题[J].文艺研究,1980(5):35-43.
-
7高玉.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体系"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1):1-5. 被引量:1
-
8张弼.发展文艺学美学理论的主导、基础和建构问题[J].求是学刊,1994,21(4):73-77.
-
9王新.物性的庄严——从史蒂文森的“梨子”到塞尚的“苹果”[J].电影文学,2008(8):121-122.
-
10何时雨,叶家斌.《拍马王中王》创刊启事[J].大众文艺(上半月)(快活林),2003,0(6):46-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