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7-83,共7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6
-
1黄柏青.中国美学“经典”文本解释的合法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6):45-47. 被引量:2
-
2刘方.“闲话”与“独语”:宋代诗话的两种叙述话语类型——以《六一诗话》和《沧浪诗话》为例[J].文艺理论研究,2008(1):125-128. 被引量:10
-
3皮朝纲,刘方.百年美学:现代与中国传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43-48. 被引量:6
-
4黄柏青.关于中国美学史真实性的拷问[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1):22-25. 被引量:2
-
5叶朗.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中国美学史大纲》绪论[J].学术月刊,1985,17(8):42-49. 被引量:4
-
6李宏伟.简评《解读冯友兰》丛书[J].中国哲学史,1998(4):124-125.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19
-
1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22-23.
-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7..
-
3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
5倪梁康.学与思:研习经典与认识白己[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
-
6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
7鲍桑葵.美学史(张今翻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8高概.话语符号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9德理达.声音与现象[M].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10葛兆光.思想史的写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20
-
1王一川.艺术史的可能性及其路径[J].文艺理论研究,2014(4):38-45. 被引量:14
-
2杨颉慧,刘明.论先秦“水”的哲学意蕴[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4):106-109. 被引量:4
-
3牛学智.文学主潮论与“时代主体”探寻——雷达的文学批评世界[J].小说评论,2008(4):129-136. 被引量:2
-
4马自力.语录体与宋代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5):60-66. 被引量:5
-
5范增.浅议西方审美现代性启蒙的“张力”效果[J].文学界(理论版),2012(7):332-332.
-
6张汝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评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11-114.
-
7唐艺嘉,裴萱.朱光潜对克罗齐的美学反拨:美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的选择[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5):129-132. 被引量:1
-
8裴萱.从审美现代性到美学启蒙: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1):90-95.
-
9王一川.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以北大艺术理论学者视角为中心(下)[J].当代文坛,2014(6):4-11. 被引量:3
-
10杨宁.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J].中州学刊,2016(5):154-161.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36
-
1潘知常.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问题[J].学术月刊,1984,16(7):52-54. 被引量:3
-
2聂振斌.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对象和分期问题[J].哲学动态,1993(6):35-35. 被引量:2
-
3林同华.略论中国美学系统的研究[J].社会科学家,1988,3(6):1-4. 被引量:4
-
4易中天.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环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44(1):87-91. 被引量:2
-
5朱良志,詹绪佐.中国美学研究的独特视境——汉字[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6(3):12-22. 被引量:15
-
6张皓.中国美学范畴源流与体系论略[J].江汉学术,1995,26(1):43-54. 被引量:2
-
7陈望衡.论中国美学史的核心与边界问题[J].河北学刊,2015,35(3):64-68. 被引量:4
-
8霍松林.评吴功正《唐代美学史》[J].文学评论,2000(4):145-148. 被引量:3
-
9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7年.22-23.
-
10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7..
二级引证文献13
-
1牛学智.文学主潮论与“时代主体”探寻——雷达的文学批评世界[J].小说评论,2008(4):129-136. 被引量:2
-
2马自力.语录体与宋代诗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5):60-66. 被引量:5
-
3张汝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评张一平《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111-114.
-
4杨宁.重建中国美学研究的认知性维度[J].中州学刊,2016(5):154-161. 被引量:5
-
5赵轩.从“诗话”到“影戏话”——试论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的传统文体特征[J].学术探索,2018(10):127-133. 被引量:1
-
6左东岭.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文体意识[J].文学评论,2018(2):175-184. 被引量:5
-
7韦秀娟.《六一诗话》研究综述[J].运城学院学报,2020,38(2):44-48.
-
8吴子林.“我们可以求助于美学吗?”——中国美学学科合法性问题新解[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1):193-204. 被引量:2
-
9胡雅婷.论江西诗派何以成为《沧浪诗话》批评之典型[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31(1):49-53.
-
10杨瑞峰.数字化文学批评的“话体”特质及其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0(2):194-204.
-
1金燕,邓铸.元记忆的实验研究范型[J].新疆职工大学学报,1998,6(2):36-40.
-
2梁海虹,朱金卫,张锋.论创新的本质及其研究范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128-134. 被引量:2
-
3乐爱国.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以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为中心[J].桂海论丛,2016,32(4):30-39.
-
4王振勇,黄希庭.时序信息记忆的研究范型与加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1996,6(1):30-35. 被引量:2
-
5叶一舵.能回忆的词不一定能再认[J].心理科学通讯,1990,13(2):60-62.
-
6胡维芳.自我概念的研究范型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03(6):114-116. 被引量:2
-
7卢兴.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发展历程[J].中国哲学史,2008(2):90-94. 被引量:6
-
8陈建文,王滔.当前人格研究的基本走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3):64-6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