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8-143,共6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二级参考文献1
-
1胡适口述,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M]华文出版社,1989.
共引文献10
-
1潘斌军,董平.当代初中语文教科书文选价值取向之转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65-68. 被引量:1
-
2刘曙峰.语文学科独立的历程与反思——从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发展史看语文学科建设[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110-113. 被引量:7
-
3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121-125. 被引量:1
-
4张燕华.新中国成立前初中语文课程中的现代应用文发展史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78-83. 被引量:1
-
5李斌.百年来近现代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述评[J].教育史研究辑刊,2012(3):9-12.
-
6吴振良.基于学生视角的《最后一课》的教学反思[J].新教育(海南),2016,0(1):34-34.
-
7马丽琳.从国语教科书取代经学教科书看知识范式的变迁[J].教育史研究,2021,3(4):146-152. 被引量:1
-
8李云龙.应时顺势与文本皈依——《最后一课》成为经典课文的启示[J].鲁迅研究月刊,2021(12):53-65.
-
9赵勇.木铎起而千里应——为《北师大学者论语文教育》一书划重点[J].中国图书评论,2024(7):56-67.
-
10杨海明,毛宇.世界母语教育发展趋势与重庆母语教育现状的考察和思考——文学启蒙教育的母语学习专题研究之一[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6(5):71-75. 被引量:7
同被引文献26
-
1苏华.胡适与都德的《最后一课》[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2):127-130. 被引量:4
-
2许苏民.危机与探寻——“中学西渐”的分期、特点及其规律[J].学习与探索,1992(6):4-12. 被引量:9
-
3邵燕祥.伴我少年时[J].外国文学评论,1992(2):127-129. 被引量:4
-
4刘金.一个不应被遗忘的作家——记董秋芳先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4):106-110. 被引量:1
-
5方明生.“最后一课”的历史背景及在教材中的意义——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副教授中本真生子的网上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7):3-5. 被引量:3
-
6许光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1894—1949)[J].中国比较文学,2001(4):59-73. 被引量:5
-
7阎浩岗.从文学角度看“红色经典”[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0(3):23-25. 被引量:7
-
8张过大卫.论“牛奶路”乃the Milky Way之乱译——与曹惇、赵易林等先生商榷[J].鲁迅研究月刊,2005(7):40-55. 被引量:6
-
9缪建.论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对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影响[J].前沿,2006(9):237-240. 被引量:2
-
10百度百科.最后一课,http://baike.baidu.com/view/1198031.htm.
二级引证文献9
-
1刘明静.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S02):199-201. 被引量:1
-
2穆志睿.略论史学思想方法在“科学精神”培养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21(3):147-151. 被引量:1
-
3程静.《敌后武工队》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J].海外英语,2021(11):175-176.
-
4周海林.受众视角下的中国文学“走出去”——以《离婚》和《四世同堂》的翻译过程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470-475. 被引量:1
-
5陈海疆.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5):160-161.
-
6洛桑更才.茶馆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茶叶,2022,44(3):98-100. 被引量:1
-
7张世胜,陆美含.浅谈张爱玲作品在德语国家的接受与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9):176-179.
-
8赵帅.《新中国》的创办及其“报政网络”[J].学术月刊,2023,55(12):173-190. 被引量:1
-
9陈烈燕.失实经典的理性阅读——以《最后一课》的思辨性阅读为例[J].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2016(3):29-33.
-
1郁华.最后一课[J].歌剧,2016,0(5):55-56.
-
2劳马.新笔记小说[J].西部(新文学)(上),2012(7):40-52.
-
3刘进宝.究竟谁“可怜”?[J].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2000(8):5-5.
-
4都德《最后一课》的三个汉译本[J].文艺理论研究,2000(6):48-48.
-
5罗伟章.最后一课(连载四)[J].乡镇论坛,2007(10Z):44-47.
-
6李遇春.疯癫与时代——评曹征路的《最后一课》[J].文学教育,2010(5):13-13.
-
7杨宝生.《最后一课》的悲剧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1(08S):52-53.
-
8王锦思.法国为何不学《最后一课》[J].视野,2010(17):15-15.
-
9王锦思.法国为何不学《最后一课》[J].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5,0(16):67-67.
-
10木愉.乒乓生活[J].美文(上半月),2007,0(5):8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