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新史学》之后——192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 被引量:26

The Years after the Issuance of the Call for “New Historiography”——The Chinese Historiographical Circles in 1929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梁启超在 1 90 2年就写出了《新史学》 ,但是中国历史学的根本变化却出现在二十多年之后。本文以 1 92 9年为例 ,叙述那个时代中国历史学界的新变。一方面西方历史学理论和方法大量引入中国 ,历史学家关注的领域已经从汉族中国扩展到四裔甚至世界 ,“新史学”正在日渐试图成为“科学”并与西方“接轨” ;但是另一方面 ,在历史学界种种动向与争论的背后也隐藏了另一个问题 ,即什么才是“中国”的“新史学” ,这一新的问题引起历史学界关于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科学取向与民族认同之间的紧张与焦虑 ,并一直延续至今。 It was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Liang Qichao issued the call for “new historiography” in 1902 that fundamental changes began to take place in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1929 when many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iography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into China, the interest of historians expanded from Han-ruled China to the borderlands and even the world and “new historiography” was becoming a “scientific discipline” and were being geared to the West. On the other hand, behind these developments and arguments lay another problem: What did “new historiography” mean in China?
作者 葛兆光
出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97,共16页 Historical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1

  • 1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第5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3--354页.
  • 2燕京学报,(1930):1603-1626.
  • 3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十周年纪念特刊》,1968年.
  • 4傅乐成.《傅孟真先生年谱》.(台北)传记文学社,1964年,第28-29页.
  • 5陶英惠.《抗战前十年的学术研究》.《抗战前十年国家建设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年第2版,第77页.
  • 6.《傅斯年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 7《古史辨第一册自序》,《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31、79页.
  • 8顾潮.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壮年时代的交往[J].文史哲,1993(2):11-17. 被引量:3
  • 9顾潮.《顾颉刚与傅斯年在青年时代的交往》.顾潮编.《顾颉刚学记》,三联书店,2002年,第465—485页.
  • 10顾潮.《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J].《当代》,1995,(116):16-16.

共引文献64

同被引文献330

引证文献2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