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15,19,共5页
National Arts
同被引文献20
-
1刘铁梁.民俗志研究方式与问题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44-48. 被引量:41
-
2叶涛.民俗学的叛徒[J].民俗研究,1999(3):76-77. 被引量:6
-
3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J].民俗研究,1996(2):6-14. 被引量:51
-
4钟敬文.编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绍兴百俗图赞》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36-39. 被引量:3
-
5岳永逸.传说、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构——对河北C村娘娘庙会的民俗志研究[J].思想战线,2005,31(3):95-102. 被引量:32
-
6罗树杰,刘铁梁.民俗学与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3):67-73. 被引量:12
-
7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6. 被引量:130
-
8吉国秀.文献、田野与自我: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以《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为例[J].民俗研究,2005(3):107-123. 被引量:4
-
9赵玉燕.社会理论、底层历史与民俗研究——读埃里克·穆格勒《野鬼时代——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9):31-34. 被引量:5
-
10黄龙光.民俗志范式的反思[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1-16.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9
-
1王宁.问道于器:近代甘宁青社会变迁与皮筏运输的兴衰[J].西北民族论丛,2023(1):187-200.
-
2张勃.《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兼及对当代民俗志书写的一点思考[J].民俗研究,2010(4):77-92. 被引量:5
-
3甄新生,龙兆云.皖西丰乐河流域采暖家具研究[J].包装工程,2012,33(22):80-83.
-
4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民俗研究,2013(4):5-33. 被引量:24
-
5王志清,陈曲.忌讳型“潜在民俗”的民俗志书写策略——以多元记忆的周公庙“撵香头”祈子习俗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3(3):50-56. 被引量:2
-
6丁晓辉.“语境”和“非遗”主导下的民间文学研究——以2009年民间文学理论研究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12-19. 被引量:3
-
7王娜,郑孝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标志性文化研究——以大运河苏北段为例[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8,27(2):6-10. 被引量:3
-
8李华伟.论民间信仰研究的“华北模式”——民俗学的“华北学派”在民间信仰研究上的成就、优势及前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1):48-55. 被引量:5
-
9张祖群.新疆标志性饮食与文化认同[J].餐饮世界,2021(7):10-13.
-
1张建军.权力与仪式的交融——《仪式与象征的秩序》评析[J].前沿,2010(13).
-
2刘晓春研究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2(2).
-
3刘晓红.鄂伦春族第一个女博士的生活与梦想——记我的四姐刘晓春[J].炎黄世界,2009(4):32-35.
-
4曹宏琰.刘晓春 鄂伦春的呼唤[J].中华儿女,2015,0(23):60-63.
-
5张芳霖.清末民初江西商人的政治追求——以靖安陈氏家族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5):99-105. 被引量:1
-
6刘晓春.施正一教授的人生轨迹[J].中国民族,1994(6):35-36.
-
7杨树喆.民俗学学科本位与跨学科对话座谈会纪略[J].民俗研究,1998(4):104-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