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构想
被引量:
14
The Essential Plan for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Implicit Moral Education Cours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现代“大德育课程”角度,集中探讨了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并总结和评析了几种国内外较广泛运用的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开发的基本方法。
作者
佘双好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第12期64-67,共4页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关键词
隐性德育课程
课程设计
校园精神文化
课程内容
教育资源
分类号
G4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53
参考文献
7
1
邱实.
网络时代的视野下,学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J]
.学理论,2010(14):202-204.
被引量:2
2
马慧婷.
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塑造[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5):42-43.
被引量:2
3
朱红,戴亿绵.
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
.辽宁教育研究,2007(6):115-116.
被引量:29
4
祖霞.
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德育课程开发[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103-105.
被引量:3
5
李志.
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4-7.
被引量:6
6
张忠华.
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综述[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0):62-67.
被引量:12
7
吴学兵.
德育中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79-80.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全党动手 狠抓落实——学习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00(14):17-19.
被引量:2
2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3
Polanyi.M,The Study of Ma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4
[美] 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上)[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
高占祥.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6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7
班华.
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
.教育研究,1989,10(12):19-24.
被引量:94
8
秦克寅.
优化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2(4):84-85.
被引量:3
9
唐晓杰.
西方“隐蔽课程”研究的探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8,6(2):43-55.
被引量:42
10
戴娟萍.
隐性、显性课程有效衔接之途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9(13):51-53.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49
1
四、新时期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
.上海教育科研,2006(B12):41-59.
2
夏毅榕.
论全球化冲击下的高校德育课程理念更新[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5):25-28.
被引量:2
3
颜莹.
“为首”与“边缘”的冲撞--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透视[J]
.思想理论教育,2008(8):46-50.
被引量:1
4
赵宇婷.
实现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
.教师,2009(7):4-4.
被引量:2
5
华敏,白广勇.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J]
.学理论,2009(12):200-201.
被引量:6
6
陈立春.
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及其设计与优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8-10.
被引量:1
7
任一波.
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示范建设中的建设与发展[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8-70.
被引量:14
8
夏立军,华敏.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6):110-113.
被引量:22
9
王海燕.
大学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23-25.
被引量:8
10
陈红英.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今日科苑,2010(18):95-9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3
1
全党动手 狠抓落实——学习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00(14):17-19.
被引量:2
2
扈中平.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3):24-29.
被引量:104
3
金林南,施宪.
社会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构建[J]
.求实,2002(11):45-48.
被引量:8
4
黄立营.
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7-80.
被引量:21
5
肖淑芳,苏宁.
美国大学的组织与管理[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72-75.
被引量:7
6
王彩芳.
隐性德育及其校园资源的育人功能[J]
.中国成人教育,2005(2):28-29.
被引量:8
7
宋志英.
大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调查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2):101-103.
被引量:24
8
傅安洲,阮一帆,王兴.
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18-20.
被引量:20
9
秦永芳.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52-55.
被引量:37
10
陈向明.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64-68.
被引量:374
引证文献
14
1
王刚,石蕾.
新时代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
.中华少年,2020,0(7):227-227.
2
马慧婷.
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塑造[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5):42-43.
被引量:2
3
李志.
隐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4-7.
被引量:6
4
吴学兵.
德育中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7):79-80.
被引量:3
5
祖霞.
论高校学生社团隐性德育课程开发[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4):103-105.
被引量:3
6
朱红,戴亿绵.
论高校德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J]
.辽宁教育研究,2007(6):115-116.
被引量:29
7
邱实.
网络时代的视野下,学校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J]
.学理论,2010(14):202-204.
被引量:2
8
曾汉君.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野下的隐性德育课程功能探析[J]
.林区教学,2011(7):53-55.
9
涂坤.
浅议新形势下的班级建设[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3(12):129-130.
10
刘冰心,张树龙.
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J]
.中国电子商务,2014(5):152-152.
二级引证文献
53
1
华敏,白广勇.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J]
.学理论,2009(12):200-201.
被引量:6
2
陈立春.
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及其设计与优化[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1):8-10.
被引量:1
3
任一波.
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示范建设中的建设与发展[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8-70.
被引量:14
4
夏立军,华敏.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5(6):110-113.
被引量:22
5
王海燕.
大学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23-25.
被引量:8
6
陈红英.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今日科苑,2010(18):95-95.
被引量:3
7
张林英.
试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运用[J]
.学理论,2010(26):213-214.
被引量:9
8
陈明.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工作[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2):82-83.
被引量:4
9
周忠新.
结合隐性课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
.文教资料,2011(22):193-195.
10
王晓梅.
论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
.大江周刊(论坛),2011(8):84-86.
1
王菁.
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国际贸易专业微课程为例[J]
.文教资料,2015(29):147-148.
被引量:2
2
黄梅,许玲,方士英.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及其启示[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4):116-119.
3
张艳红.
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学隐性德育课程的关系[J]
.福建教育(德育)(F版),2011(1):4-4.
4
邹强.
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被引量:19
5
张翰.
苏人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主要特色[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6,0(11):10-12.
被引量:1
6
廖兰兰.
初中物理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初探[J]
.湖南中学物理,2015,0(4):13-14.
被引量:8
7
方培君.
提高思想政治课信度之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2(16):4-7.
被引量:2
8
胡丽.
科学课程设计与开发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J]
.中国远程教育,2012(22):99-99.
9
杨飞华,杨明.
中学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路径初探[J]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6):6-9.
被引量:1
10
佘双好.
现代德育课程研究的基本理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2):20-22.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