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和”之道及其道者的学术品格
被引量:3
The "Way of Mutual Peace" and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hose Taoists Who Practise It
出处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28,36,共3页
Philosophical Trends
同被引文献41
-
1杨庆中.评张立文先生的“和合学”体系[J].社会科学家,1999,14(5):57-61. 被引量:5
-
2吴光.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J].华夏人文地理,2004(7):13-13. 被引量:3
-
3汤一介.“太和”观念对当今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J].中国哲学史,1998(1):3-5. 被引量:15
-
4张岱年.漫谈和合[J].社会科学研究,1997(5):55-55. 被引量:40
-
5郑家栋.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父子关系及诠释的面向——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说起[J].中国哲学史,2003(1):55-63. 被引量:12
-
6俞吾金.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J].学术界,2001(5):11-16. 被引量:20
-
7方克立.张岱年与二十世纪中国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2):56-68. 被引量:27
-
8方克立.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J].学术探索,2005(3):1-9. 被引量:7
-
9杨洪林.《周易》“太和”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和谐[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6-9. 被引量:4
-
10胡军.“太和”理念的现代解读[J].民主,2006(12):27-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7
-
1纳日碧力戈,凯沙尔·夏木西.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互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33-37. 被引量:12
-
2纳日碧力戈.兼和相配,包容共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当代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2-30. 被引量:8
-
3陶清.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路径选择与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建[J].学术界,2008(5):57-69. 被引量:4
-
4陶清.近年来牟宗三哲学思想研究动态述评[J].哲学动态,2009(5):46-52. 被引量:1
-
5陈欣雨.朝斯夕斯悟和合 自家体贴论创新——从对和合学的质疑说起[J].高校理论战线,2011(3):56-61.
-
6王殿明,路紫,刘景岭.我国“和”文化思想内涵与研究体系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42-45. 被引量:6
-
7王殿明,刘红.论我国“和”文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89-91.
-
8陶清.儒学的历史与未来——我的儒学观[J].学术界,2013(3):99-110. 被引量:4
-
9刘名森.浅论“和”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应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33-37.
-
10乔芳.经典诠释的悖论管窥——以《论语》诠释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5):117-122. 被引量:1
-
1王兴国.找回历史的真实 《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读后感[J].船山学刊,2003(2):159-160.
-
2刘鄂培.综合创新 直道而行──一代宗师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思想[J].船山学刊,2001(1):7-14.
-
3刘鄂培.哲学家张岱年先生[J].文史知识,1999(9):101-102.
-
4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界“话域”与“话语”的融通[J].学术月刊,2010,42(11):123-127. 被引量:1
-
5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71-71.
-
6谢泳.钱钟书:知识分子命运的时代烙印[J].中国新闻周刊,2005(48):88-88.
-
7梅辰.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J].科技文萃,2004(8):40-43.
-
8王乾荣.扎根于乡土的费老[J].源流,2005,0(6):16-17.
-
9王东,纳雪沙.“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的口号吗?——五四精神实质新论[J].新视野,2010(4):60-62. 被引量:5
-
10刘鄂培.育人·笔耕·清贫——贺张岱年师90华诞[J].文化月刊,1999,0(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