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学的呻吟——探究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
被引量:1
出处
《文艺评论》
2003年第1期4-8,共5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二级参考文献16
-
1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
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
-
3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
4汤林森 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68页.
-
5吴晓黎.《作为关键词的"大众":对二三十年代中国相关讨论的梳理》,《思想文综》NO.4,115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
6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第三章.
-
7阿多尔诺.《电视和大众文化模式》[J].外国美学,.
-
8霍克海默.《艺术和大众文化》,《批判研究》,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64页、273页.
-
9阿多尔诺.《文化工业再思考》[J].文化研究,2000:200-200.
-
10弗·詹姆逊.《大众文化的具体化和乌托邦》,《快感:文化与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共引文献26
-
1张丰年.“景观电影”的“观看政治学”[J].电影文学,2008(15):4-6. 被引量:3
-
2徐清枝.审美的动态复合 文本的多元阐释——电视散文的审美特征[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4):36-41. 被引量:1
-
3程文超.“两个西方”与本土文学参照系[J].文学评论,2001(6):14-21. 被引量:7
-
4张邦卫.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数字化时代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92-96. 被引量:9
-
5张邦卫.文化传播与诗学重构——现代传媒冲击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6(4):9-15.
-
6傅守祥,应小敏.视觉文化的超美学:大众经验的重构与视觉感性的飞扬[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4):15-18. 被引量:10
-
7傅守祥.数字艺术:技术与人文的博弈[J].社会科学战线,2008(3):156-161. 被引量:10
-
8傅守祥,应小敏.媒体技术本体化的歧路与审美思考低限化的隐忧[J].新闻界,2008(2):10-12. 被引量:1
-
9许继红.威廉斯技术的社会哲学思想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24(12):63-68.
-
10赵思奇,杨倩.试论媒介变革对文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14. 被引量:2
-
1田美丽.从文本到影像的探寻之路——评《中国古典小说的视觉化再生产》[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3):246-248.
-
2张邦卫,姜孝源.倾听文学的呻吟——探究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1):79-82. 被引量:1
-
3求实.无神论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话语权问题——2008年学术年会发言摘要[J].科学与无神论,2009(1):11-21. 被引量:1
-
4张恒军.现代传播语境下的文学诗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5):86-88. 被引量:3
-
5黄俊贵.略谈连续性出版物的特征及其整理[J].国家图书馆学刊,1980(4):14-16.
-
6张邦卫,李胜清.直面文学的式微——现代传播媒介与文学诗性空间萎缩的内在关系之审视[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82-85. 被引量:4
-
7刘利琴.从“伤痕”到”反思”——试论《绿化树》对“伤痕文学”的消解和对“反思文学”的建构[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0(7):29-30.
-
8陆敏,尚玉峰.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消费[J].青年记者,2016(14):38-39. 被引量:1
-
9王余.互联网推动了文学消费[J].网络传播,2005(1):5-5.
-
10张春梅.身体的辩证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身体叙事”[J].文艺研究,2008(12):36-43.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