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岭南文史》
2003年第4期47-51,共5页
Lingnan Culture and Histor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271015)
二级参考文献3
-
1滨下武志:《网络城市香港之历史作用》,载《港澳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史馆印行,2000年.
-
2David Abeel, Journal of a Residence in China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rom 1829-1834.
-
3见Observations on the China Trade一书第27页的脚注.但据Notice一书第20页Index里Chum-pee一词的附注说第13页里译穿鼻为clothe nose错了,应该是perforat-ed nose.如此看来,又似乎只有Index是马礼逊作,而本文广州介绍,即Canton Described是他人所作.
共引文献18
-
1高娜娜,戴卫平.略论广东皮钦英语[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98-100.
-
2邱志红.洋泾浜英语小述[J].清史研究,2005(2):104-108. 被引量:15
-
3周毅.洋泾浜英语在近代中国产生的历史渊源之探讨[J].中国文化研究,2005(1):110-122. 被引量:22
-
4周玉蓉,杨秋.十八十九世纪“广州英语”的使用者[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24-27. 被引量:5
-
5王铁梅.洋泾浜英语的发音方式对现代英语学习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127-128. 被引量:2
-
6邱立中.中国早期商务英语变体考[J].上海翻译,2009(2):39-43. 被引量:1
-
7戴年.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6):85-89. 被引量:2
-
8唐建南,戴卫平.广东洋泾浜英语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5-87.
-
9张恒.华人移民品钦英语的语言特点[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124-128.
-
10莫再树,肖云南.我国早期商务英语的产生及语言属性——兼论洋泾浜英语与商务英语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2):86-89.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12
-
1刘镇发.香港原居民的汉语方言[J].方言,1997(2):133-137. 被引量:4
-
2李若建.香港的新移民及其社会适应同题[J].当代港澳,1996,(11).
-
3章文钦.澳门航海保护神崇拜与中西文化交流[J].文化杂志,1997,(33).
-
4[9][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5[12]许锡辉,李萍主编.粤港澳文化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
6郭沫若.我来广东的志望[J].见革命生活(旬刊),1926,(5).
-
7魏美昌.澳门文化的特色、优势与前景[J].文化杂志,1996,.
-
8[16][美]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广州"番鬼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
9.孙中山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
10杨式挺.岭南文化考古论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320.
-
1孟祥春.为历史正名:“洋务运动”英译名剖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1):70-72. 被引量:1
-
2卢华萍.论洋务运动时期政治因素对翻译选材的影响[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4):11-12. 被引量:2
-
3王旭.怎能年年“方兴未艾”[J].咬文嚼字,2000(11):12-13.
-
4庄初升.岭南地区水上居民(疍家)的方言[J].文化遗产,2009(3):126-132. 被引量:12
-
5颜旸.清末洋务运动中的英语教育[J].兰台世界(上旬),2013,0(11):134-135.
-
6叶霭云.大清留美幼童——洋务运动中被遗忘的译者群体[J].中国翻译,2014,35(1):43-48. 被引量:9
-
7叶淑香.谈洋务运动一节的比较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81-82.
-
8洪水英.《蜃楼志》中的致使处置式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9(3):78-80.
-
9李丰芮.“目的论”对岭南景区对外宣传材料翻译的作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3):78-80.
-
10罗美珍.从语言角度看傣、泰民族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上的渊源关系[J].民族语文,1992(6):25-32. 被引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