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柏拉图的灵魂三元结构(理性、激情、欲望)奠定了西方对"自我"和"个人"理解的基调。柏拉图、斯葛多学派、康德等所谓的"自主性",就在于理性(或意志)成功地支配激情、欲望等。儒家对"心"则不作理性与情感之划分,但儒家亦不乏"自主性"思想。近代西方"原子论"个人主义则突出了灵魂三元结构中的欲望功能。儒家肯定个人之合理欲望,而限制过渡膨胀的奢欲。如果说西方原子论个人主义表征为"数量个人主义",那么儒家个人主义则表征为"质量个人主义"。
作者 陈乔见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处 《原道》 2007年第1期170-182,5,共14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美)郝大维(DavidL.Hall),(美)安乐哲(RogerT.Ames)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同被引文献12

  • 1翟学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8,35(1):123-130. 被引量:46
  • 2Barlund, D. C. Communicative styl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s : Images and realities. CA : Wadsworth, 1989:84 - 101.
  • 3[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美]密尔顿J·贝内特著,卫景宜译.美国文化模式: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121-135.
  • 4[美]拉理A·萨默瓦,[美]波特著,麻争旗等译.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25-243.
  • 5Brislin, R. 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 on behavior. TX: Harcourt Brance Jovanovich, 1993:87 - 95.
  • 6hen, Y. R. " hina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Theory,"In D. L. Kincaid, Communication theory: Eastern and Western Perspectives. New York : cademic Press, 1987:312 - 326.
  • 7[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5-124.
  • 8[美]斯文·小约翰.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7-92.
  • 9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10黄玉顺.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2(3):135-141. 被引量:52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