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儒家生死观之研究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生死价值观、生死超越论、生死态度论和临终关怀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儒家的生死观。文章认为,"成仁取义"是儒家的生死价值观,"三不朽"是儒家的生死超越论,"存顺殁宁"是儒家的生死态度,"以生克死"是儒家临终关怀的根本途径。儒家的生死观对解决当下华人的生死问题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
程思
徐春林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哲学系
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
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
出处
《原道》
CSSCI
2014年第1期151-163,共13页
关键词
生死价值
生死超越
生死态度
临终关怀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8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3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3
1
徐春林.
《论语》的生命观与生命教育思想[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5):55-59.
被引量:9
2
刘畅.
三不朽:回到先秦语境的思想梳理[J]
.文学遗产,2004(5):16-27.
被引量:16
3
胡明编选,胡适著.胡适选集[M].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
二级参考文献
18
1
王绍东.
论“三不朽”说对司马迁及《史记》创作的影响[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19(5):48-51.
被引量:1
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一卷,第140-141页.
3
.《礼记·王制》[A]..十三经注疏[C].,.P1338.
4
王运熙 顾易生.《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5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十三经注疏》本[M].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
6
.《礼记·礼器》.《十三经注疏》本[M].,.第1435页.
7
.《国语·鲁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8页.
8
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旭与作土龙》[A]..《甲骨文与殷商史》[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9
.《国语·晋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56页.
10
刘向.《说苑·臣术》[M].,光绪元年刻本.第2页.
共引文献
23
1
刘明.
论先秦时期“不朽观”的嬗变及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J]
.云南社会科学,2007(2):122-125.
被引量:6
2
汤浩坚.
“三不朽说”与《墨子》道德教育观[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1-36.
被引量:2
3
吴增辉.
论魏晋之际“三不朽”的价值困境[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12-116.
被引量:2
4
宋小克.
春秋战国时期的“不朽”观念及其新变——从群体到个体、死后到生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2):94-98.
被引量:1
5
查屏球.
西周金文与“修辞立其诚”的原始意义[J]
.学术探索,2010(3):125-133.
被引量:8
6
崔红丽.
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J]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1):71-73.
被引量:5
7
易连云,毋改霞.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价值取向的理性审视与复归[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30-35.
被引量:8
8
董振娟.
孔子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价值[J]
.中国成人教育,2014(4):14-17.
被引量:2
9
过常宝,高建文.
“立言不朽”和春秋大夫阶层的文化自觉[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0-65.
被引量:20
10
徐春林.
儒学的生命化诠释[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78-8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5
1
徐加胜.
儒家生死观与道德价值[J]
.世界宗教文化,2007(2):39-42.
被引量:1
2
步臻.
生命伦理学视野中的儒家伦理及其当代价值[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265-266.
被引量:3
3
郭荣君.
儒家生死观的现实关怀与超越追求[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55-59.
被引量:6
4
曾竞.
从儒家生死观看安宁自然死的正当性[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2):255-256.
被引量:10
5
张子峻,殷慧.
《周易》“艮其背”与宋儒主静思想析论[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32-37.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2
1
奉隆瑜.
论邵雍的生死超越与价值追寻[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2):20-25.
2
梁胜男.
略论儒家思想中“乐生安死”的生死观[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35(3):35-36.
1
徐春林.
论王阳明的生死哲学及其现代价值[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4):49-53.
被引量:5
2
欧阳凌,彭传华.
论欧阳修的生死观[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22-25.
3
魏云.
死亡: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论海德格尔的死亡观[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147-149.
被引量:3
4
陈彦军.
“曾子有疾”与生死态度[J]
.社区,2015,0(2):56-57.
5
谢军.
对孔孟“死”伦理的考察[J]
.道德与文明,2007(2):40-44.
6
林律光.
从人道主义精神看“安乐死”[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19.
被引量:1
7
陈金香.
试析当代中国老年人生死观与生死态度之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36-41.
被引量:19
8
李伟波.
以儒道两家的生死观审视今日之安乐死[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1):37-41.
9
郑晓江.
周敦颐生死哲学探微[J]
.学海,2006(2):146-153.
被引量:2
10
王能昌,周爱华.
清明节与中华民族的生死超越[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4(5):17-21.
被引量:1
原道
201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