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儒家礼乐文化的本原:以《礼记》为中心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标志。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际,早期儒家从自然天道与人之性情两个维度展开了对礼乐本原的探索,发掘了礼产生、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传统礼文化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哲学依据。这一理论建构既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又属于礼乐文明体系中的顶层设计。儒家肯定天道是礼的形上本原与终极根据。礼既表现为对天道的遵从和效仿,又随着时势的变迁有着因革损益。而“诚”是天道的本质属性,也是礼乐教化的核心。儒家还体认到人之性情是礼的内在和现实本原。人的“天命之性”以“中”为本、以“和”为归。人情是人性的发显,既有不脱离日用伦常者,也有“过犹不及”者。礼以制中,既发端于人的自然性情和欲望,又强调对人情的顺导与节制,也就注定了拥有能够不断自我创新、返本开新的学术根基、哲学品格和思想传统。
作者 延瑞芳
出处 《原道》 CSSCI 2018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9

  • 1《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页61.
  • 2.《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77页.
  • 3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曾提出:世界文明的形成方式有两种形态,即中国式(即世界式的)和西方式的,前者是"连续性的文明",保持着"民神杂糅"的特点;后者为"突破性的文明",即"断裂性的文明",更带有"绝地天通"的特征.参见其著:《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载《中国青铜时代》二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 4《李亚农史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446页.
  • 5[日]薮内清,梁策,赵炜宏译:《中国科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 6邹昌林:《试论儒学现在面临的发展阶段及其任务》,国际儒联《儒学的当代使命》,九洲出版社,第一卷,2010年版,第350页.
  • 7邹昌林:《一个谜的揭示--儒学对于中国古代宗教理性化的作用和意义》所引,国际儒联《儒学与当代文明》第二卷762页,九洲出版社,2005年.
  • 8邹昌林:《儒家<春秋>大一统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功能试探》,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25卷第10期,1998.
  • 9《中国近代社会研究·自序》,《郭沫若全集·历史篇》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