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语语义中和现象研究综述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汉语中存在诸多语义中和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要基于一定的环境,即中性化语境,这是语义中和现象的表层原因;而在中性化语境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促使语义中和现象的产生。本文基于前人对这一现象的个案研究,从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两个角度对汉语的语义中和现象的原因进行综述,旨在归纳出语义中和现象的原因。
作者
杨小龙
机构地区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Z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中和
汉语
语义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0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赵志清.
从认知角度看“生前”与“死前”[J]
.贵州社会科学,2011(10):115-117.
被引量:2
2
缑瑞隆.
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文字应用,2004(4):69-75.
被引量:51
3
邢福义.
说“生、死”与“前”的组合[J]
.中国语文,2003(3):205-210.
被引量:18
4
窦俊.
汉语中的几种对立语义中和现象[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3):44-45.
被引量:4
5
周志远.
语义中和论[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7,3(3):1-4.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1(4):7-15.
被引量:514
2
胡壮麟.
语言·认知·隐喻[J]
.现代外语,1997,20(4).
被引量:346
3
戴浩一,叶蜚声.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
.当代语言学,1990(4):21-27.
被引量:162
4
林书武.
《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
.当代语言学,1995(3):40-42.
被引量:34
5
金昌吉.
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3):22-26.
被引量:17
6
刘宁生.
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J]
.中国语文,1994(3):169-179.
被引量:114
7
沈家煊.
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
.当代语言学,1994(1):12-20.
被引量:176
8
周榕.
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2):88-93.
被引量:118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29.
10
马在淮.同义反义词典[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687.
共引文献
70
1
杨利娟.
“NP上”和“NP里”的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2).
被引量:1
2
王芳.
近距方位词的认知语义特点[J]
.汉语学报,2005(3):78-84.
3
余云峰,马书红.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7):102-104.
被引量:2
4
王灿龙.
说“VP 之前”与“没(有)VP 之前”[J]
.中国语文,2004(5):430-439.
被引量:31
5
马玉汴.
意象理论在汉语量词辨析中的认知作用[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4):152-154.
被引量:6
6
吕兆格.
方位词“里”“外”的语义认知分析[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4):32-34.
被引量:2
7
许有胜.
“VP之前”和“没有VP之前”语义差别探微[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27-29.
被引量:6
8
童盛强.
也说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兼与缑瑞隆先生商榷[J]
.语言文字应用,2006(1):87-92.
被引量:15
9
刘俊莉.
试论主导“上”“下”二词使用发展的认知原型特征[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1):98-102.
被引量:1
10
缑瑞隆.
从对外汉语教学谈“动+上/下”结构的若干问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3):135-139.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4
1
窦俊.
汉语中的几种对立语义中和现象[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3):44-45.
被引量:4
2
陈衡.
同义程度副词“尤其”与“尤为”辨析[J]
.汉语学习,2014(1):75-82.
被引量:1
3
李勤,刘照玉.
俄汉反义词的语义中和现象探究[J]
.中国俄语教学,2017,36(1):33-38.
被引量:1
4
倪波.
语义差别的中和[J]
.中国俄语教学,1985,4(4):13-1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丰力木格.
俄汉语同义程度副词语义中和现象研究[J]
.文学教育,2018,0(8):97-99.
1
仝国斌.
句法框架中非同义词语的中和现象——从“都”和“也”的中和谈起[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40-44.
被引量:4
2
洪荣丰.
论英语辅音的中和[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14(3):95-98.
被引量:1
3
施发笔.
语音偶合致歧管窥[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70-73.
4
王雪梅,王琳.
由标记性看俄语动词“体的竞争”与“体的中和”现象[J]
.中国俄语教学,2013,32(4):6-10.
被引量:2
5
窦俊.
汉语中的几种对立语义中和现象[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3):44-45.
被引量:4
6
张建理.
标记性和反义词[J]
.外国语,1999,22(3):29-34.
被引量:54
7
张鑫铜.
“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分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10):58-61.
8
崔维真,齐沪扬.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现象考察[J]
.汉语学习,2014(6):11-19.
被引量:3
9
陈黎红.
英语中性别歧视的表现与发展趋势[J]
.襄樊学院学报,2003,24(4):72-74.
被引量:1
10
吴明媚.
形合与意合[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1):28-31.
被引量:2
语文建设
2013年 第07Z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