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浅谈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悲剧性特色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动人而深刻的故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我们刻画出别样的浪漫爱情故事。张爱玲将其善用的悲剧性情感同样融入到《倾城之恋》中,赚足了读者的眼泪。行文中,无论是奢华的上流社会,还是贫苦辛劳的底层人民,抑或是勇敢抗日的英雄人物,都展现出各种各样人物的生活状态。视觉上的感官、心理上的思索,不管是白流苏的意乱情迷还是柳原的进退取舍,都夹杂着离别伤感、家仇国恨,让人沉醉其中。本文主要从白流苏和柳原之间的命运悲剧进行阐释,结合张爱玲的主题架构,从而深刻地解读张爱玲小说的魅力。
作者 王卫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6X期33-34,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25

  • 1易光.男性关怀: 从母性到文化策略[J].文艺评论,1998(3):60-64. 被引量:9
  • 2于青.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3(4):73-78. 被引量:34
  • 3[6]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N].文汇报,2000-11-07.
  • 4[1]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
  • 5[2]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 6[3]夏志清.张爱玲小说述评[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 7摩根 王觉非 译.牛津英国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 8胡兰成.《今生今世》.三三书坊,1990年,第429页.
  • 9王宏图.《文明末日劫难前的颤栗:中西文学末日意识比较小札》,引自王宏图.《快乐的随涂随抹》.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第55、53页.
  • 10钱理群.《"流亡者文学"的心理指归-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侧面》.见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第239-266页.

共引文献21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