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红色文学作品《青春之歌》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十七年"文学中《青春之歌》是唯一一部描写女性的小说,跟五六十年代的小说不同的是,《青春之歌》改变了以往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男性化的特点,赋予了女主人公原本属于女人的温婉知性,温柔可人。当时的文学作品主要以工农兵为主要描写对象,作者杨沫以其独特的构思描写出了女性的细腻温婉,赢得了青年读者的心,引起了轰动。女主人公林道静家族生活受迫,生母被赶出家门,后母把她当做摇钱树,经历跳海,教书,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的道路上两度被捕,在男主人公的帮助下,最终逃出敌人的魔掌,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长,成为一名革命战士。她的经历让有着极高的革命热情的中国广大民众深受鼓舞,给予了他们精神的指导和指引,促使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大,拥有了更加坚定地信念理想,走向革命的胜利。在这部书里,主人公的感情生活也是一大亮点,在以往的作品中,大都是对革命的热情,对信念的坚持,是战友之间的纯真情感。与其他作品相比较,这是一个突破,一个创新,也是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为之疯狂的一个原因,正因为这样《青春之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一个新时期,使得人们可以大胆,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对异性的情感,这也使得原本有些生硬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不再拘泥于文学作品,开始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林道静跟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三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也使得林道静变得更加完美,更加生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从文学作品中走出来,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去,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也使得这不做本更贴近知识青年的内心世界,更加贴近生活《青春之歌》开创了还原女性角色,描写情感的先河,同时也为革命时期人们指引了道路。
作者 姚书志 王进
机构地区 陕西科技大学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X期65-66,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8

  • 1张客.余音绕梁——讨论影片《青春之歌》导演艺术创作上的特色[J].电影艺术,1961(2):38-49. 被引量:4
  • 2张虹.林道静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吗?.中国青年,1959,(2).
  • 3戴锦华.《性别与叙事: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参见.《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50页.
  • 4刘茵.《反批评与批评》[J].文艺报,1959,(4).
  • 5郭开.《略谈对林遭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J].中国青年,1959,.
  • 6《就<青春之歌>谈文艺创作和批评中的几个原则问题-再评杨沫同志的小说<青春之歌>》[J].文艺报,1959,.
  • 7崔嵬.《电影<青春之歌>创作中的几点体会》,收入《<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 8戴锦华.《<青春之歌>--历史视域中的重读》,收入《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初版本,第151、162页.
  • 9[英]海蒂·哈特曼.《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不快乐的婚姻:导向更进步的结合》,收入《女性主义经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反思》,台北: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 10[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42

同被引文献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