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多元融合文学创作视角下《新格拉布街》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新格拉布街》体现出来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这部巨著的创作中全面运用了富有现代主义描写特征的意象的创作写作手法,让该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开始出现了现实主义的端倪。这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与此同时,读者开始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者
蔡晓琳
机构地区
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Z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新格拉布街》
乔治·吉辛
多元融合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陈晓兰.
文学与市场——乔治·吉辛的城市观念与文化想象[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5):90-97.
被引量:1
2
应璎.
在憎恶与同情之间——论乔治·吉辛的贫民小说[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37-41.
被引量:2
3
花琦.
从《波斯人信札》到“格拉布街文人”[J]
.芒种(下半月),2014,0(8):143-144.
被引量:1
4
应璎.
丧钟为谁而鸣——《新格拉布街》中教堂钟声的文化象征[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1):106-118.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34
1
欧文·白璧德.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John Goode. George Gissing: Ideology and Fiction[M]. London: Vision Press,1978:20.
3
Emma Liggins. George Gissing, the Working Woman, and Urban Culture [ M ]. Albershot Hampshire :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6 : xi.
4
Lewis D Moore. The Fiction of George Gissing: A Critical Analysis [ M ]. London : McFarland &Company, 2008:9.
5
戴维·罗伯兹.英国史[M].鲁光桓,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6
Peter Keating. Review of Victorian Writers and City by Jean-Paul Hulin [ J ]. Victorian Studies, 1980,23 (3):401-402.
7
乔治·吉辛.亨利·赖克罗夫特的私人文件[M].李霁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
Simon Eliot. Books and their Readers [ C ]// Delia Da Sousa Correa.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ovel : Realism. New York : Routledge, 2000 : 197-228.
9
安·特罗洛普.特罗洛普自传[M].张禹九,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0
A C Ward . Gissing[M]. London: Langmans, Green & Co Ltd , 1959.
共引文献
1
1
任洪玲.
吉辛“下层社会”中的人群政治书写[J]
.北方文学(下),2017,0(1):46-47.
同被引文献
2
1
应璎.
在憎恶与同情之间——论乔治·吉辛的贫民小说[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37-41.
被引量:2
2
应璎.
《四季随笔》中的生态焦虑[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2):123-12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
1
任洪玲.
吉辛“下层社会”中的人群政治书写[J]
.北方文学(下),2017,0(1):46-47.
1
李倩.
浅析《新格拉布街》中的女性形象[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1(3).
2
李倩.
现实向现代的飞跃——《新格拉布街》中的异化现象[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30(3):21-23.
3
陈颖.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谈吉辛小说《新格拉布街》文学创作视角[J]
.语文建设,2015(7X):44-45.
4
赵绍春.
移植下的象征主义与戴望舒诗歌创作[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81-82.
被引量:1
5
应璎.
丧钟为谁而鸣——《新格拉布街》中教堂钟声的文化象征[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4(1):106-118.
被引量:1
6
李倩,刘须明.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新格拉布街》解读[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79-83.
7
应璎.
在憎恶与同情之间——论乔治·吉辛的贫民小说[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37-41.
被引量:2
8
游云琳.
多元融合——作家萧军文艺观的源脉[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110-112.
9
应璎.
《新格拉布街》中“雾”的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13,35(1):94-100.
10
姚艳梅.
探析T.S.艾略特荒原之多元融合[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1(1):102-104.
被引量:1
语文建设
2015年 第9Z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