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呼啸山庄》人物形象的社会意蕴与艺术表现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突破了哥特式小说创作模式,小说以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之间爱恨情仇展现出资本主义社会下人性扭曲、变异人生、畸形文化的社会先进文明的社会意蕴。勃朗特借鉴哥特式小说描述人物的模式,用魔鬼与天使两种人物格局,将原本文学形象变得更加生动饱满,正因此,《呼啸山庄》成为维多利亚时期一部融合爱情与哥特式的史诗。
作者
陈德胜
机构地区
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Z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呼啸山庄》
社会意蕴
艺术表现
分类号
I561.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6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
1
曾健敏.
从《呼啸山庄》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看爱情、人性和社会文明[J]
.山花(下半月),2011(1):125-126.
被引量:10
二级参考文献
3
1
张同乐,毕铭.
《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J]
.外国文学研究,1999,21(1):66-69.
被引量:37
2
蒲若茜.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9(2):111-118.
被引量:31
3
叶利荣.
追寻自我的历程——《呼啸山庄》主题探析[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7(2):114-116.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9
1
何秋萍.
艺术视角下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剖析[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70-71.
2
翁天月.
《呼啸山庄》的人物分析及艺术创新研究[J]
.长城,2014,0(05X):64-65.
被引量:1
3
张娜.
从《呼啸山庄》探析英国文化[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6Z):63-64.
4
孙涛.
从《呼啸山庄》看伊莎贝拉的悲惨人生[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10X):33-34.
5
俞华萍.
人性的探索:赏析勃朗特的《呼啸山庄》[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10X):69-70.
6
程煜.
爱情与复仇——解读《呼啸山庄》[J]
.语文建设,2014,0(05Z):37-38.
7
赵智云.
试析伊莎贝拉在《呼啸山庄》中的悲惨命运[J]
.语文建设,2014,0(11X):39-40.
被引量:1
8
周红莉.
小说《呼啸山庄》折射的悲剧色彩[J]
.作家,2013,0(04X):97-98.
9
姚振梅.
解读英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意识——以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例[J]
.作家,2015,0(12X):130-131.
同被引文献
6
1
刘凤辉.
复杂的双面人——评《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97-98.
被引量:3
2
肖晶.
和谐之声:《呼啸山庄》的生态解读[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27(4):25-28.
被引量:3
3
韩国华,熊立久.
人性的扭曲与复苏——电影《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剖析[J]
.电影文学,2009(18):83-84.
被引量:5
4
张颖.
论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对照达西和伊丽莎白、罗彻斯特和简·爱[J]
.中国市场,2013(17):121-122.
被引量:1
5
任玲玲.
看文学改编电影对西方反抗精神的诠释[J]
.电影文学,2016(21):94-96.
被引量:1
6
余琴.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形象评述[J]
.语文建设,2017,0(11X):26-27.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1
1
王书艳.
迷失与毁灭——《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形象的精神生态解读[J]
.景德镇学院学报,2020,35(4):37-41.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王雅楠,徐天姿,刘祥海.
对《追风筝的人》的精神生态学分析[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3(2):69-72.
被引量:1
2
周蕾,蒋蓉.
《艰难时世》中主人公小汤姆和露易莎精神生态失衡解读——以精神生态理论角度[J]
.黑河学院学报,2023,14(9):123-125.
1
周燕.
萨克雷《名利场》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意蕴[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5-6.
被引量:1
2
孟凡玲.
论薛宝钗性格中的“冷”与“暖”[J]
.黑河教育,2010(7):30-30.
3
白晓清.
浅论赖声川戏剧的社会意蕴[J]
.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65-65.
4
许婷.
《歧路灯》中市井闲汉群像及其社会意蕴[J]
.文学教育,2007(8):139-141.
5
王志尧,仝海天.
《封神演义》中“三妖”的社会意蕴[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4(4):59-62.
被引量:2
6
刘方荣.
《卖花女》中伊莉莎身份转换的社会意蕴[J]
.芒种(下半月),2014(2):133-134.
7
赵晓彤.
萨克雷《名利场》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意蕴[J]
.语文建设,2015,0(4Z):29-30.
8
尹荭.
论《霍小玉传》的情节模式及社会意蕴[J]
.文学界(理论版),2012(3):52-53.
被引量:2
9
李志红.
品读《远离尘嚣》的三层意蕴[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6(5):89-92.
被引量:4
10
肖宁.
善与恶的统一体[J]
.华文文学,2005(3):49-51.
语文建设
2016年 第9Z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