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65-67,共3页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参考文献2
-
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23.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7..
共引文献30
-
1龚萱.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文教资料,2008(12):202-204. 被引量:1
-
2刘丽萍.论大学生道德心理形成机制与人文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7):76-78. 被引量:7
-
3陈华.高校德育应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主体培养——对高校德育的一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3(9):134-135.
-
4杜中华.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缺失与重建[J].教育探索,2005(2):12-13. 被引量:14
-
5刘德林.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纪律理念的转变[J].当代教育科学,2005(6):13-16. 被引量:1
-
6谭兰.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对“公正团体策略”的实践借鉴[J].理论与改革,2005(5):120-122.
-
7崔惠萍.网络教育中的情感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1):59-62. 被引量:20
-
8王小琴.高校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及其途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90-91. 被引量:4
-
9吴俊.体悟: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J].道德与文明,2006(2):42-44. 被引量:8
-
10吴俊.论道德知行转化的基础[J].现代大学教育,2006,22(2):75-78.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8
-
1张旭东,陈欣,马强慧.高校德育与创新素质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2(2):22-24. 被引量:3
-
2[1]樊富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
3叶文忠,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教育对策[J].教育研究,2003,(3):35.
-
4余龙进.论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2003,(3):36.
-
5曹雨平.对高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忧与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1(4):70-71. 被引量:11
-
6吴冰.论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J].理论月刊,2002(10):101-102. 被引量:4
-
7丁立平.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干预[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1):89-93. 被引量:11
-
8郭柏春.思想道德修养课现代化教学应有“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4(6):47-47. 被引量:1
-
1岳晓东.谈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关系[J].上海教育科研,1995(7):1-4. 被引量:1
-
2张广利.学校德育“工作化”对德育实效性的影响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8-49. 被引量:1
-
3龚孝华.现象学视野中的德育本质[J].现代大学教育,2004,20(1):64-65. 被引量:4
-
4闫春田.论德育本质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素[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6):115-117.
-
5冯文全.多学科视角下对德育本质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5,26(10):11-17. 被引量:29
-
6丁卫阳.指导学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J].教育现代化,2005(11):51-51.
-
7钟容,陈儒华.操行评定个性化原则初探[J].教育评论,1989(4):26-27.
-
8赵志毅,张鹏程.追求“善的生存”——德育本质再探[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3):112-117. 被引量:3
-
9杜时忠.全国德育理论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评论,1999(2):64-65. 被引量:5
-
10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5):47-50. 被引量: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