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4期53-55,共3页
同被引文献12
-
1赵欣欣.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新变化[J].当代经济研究,1996(3):40-44. 被引量:2
-
2[1]世界银行.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
3[5]Williarmson,Oliver.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
-
4[6]Chandler,Alfred D.1990.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5[8]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
6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杨宇光,杨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
7孙玥,贝毅,穆菁.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新特点[J].世界经济,1999,22(6):20-23. 被引量:6
-
8李卓.论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J].经济评论,2000(2):113-118. 被引量:4
-
9夏林.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J].国际金融研究,2001(4):18-22. 被引量:3
-
10王志鹏.区域一体化与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加入WTO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趋势分析[J].当代财经,2003(1):65-6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张明之,毛丰付.世界制造中心的缘起:基于区位竞争优势视角的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2):25-32. 被引量:5
-
2唐振龙.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制造业成长与竞争优势:从工厂制到温特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60-65. 被引量:13
-
3黄莹莹,张明之.强势国家的能源控制与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能源瓶颈[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1):106-111. 被引量:4
-
4张明之.美国制造何以领先全球?——基于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视角的探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8-16. 被引量:3
-
5张明之.市场规则与市场类型重构——基于温特制时代的审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24(3):50-54.
-
6赵元铭.产业控制力的实现层次:基于后发国家产业安全边界的审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6):53-58. 被引量:4
-
7张明之.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战略性发展机遇——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审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5(1):46-52. 被引量:9
-
8李涛.中国海外经济利益拓展的方式、风险及维护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1):27-31.
-
9稻盛和夫,加藤胜美,尹晓磊.稻盛哲学对话〔连载一〕[J].日本学论坛,2002(1):61-64.
-
10庞晋,李永洪.国家利益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2000-2020)的知识图谱分析[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2,34(1):10-20.
-
1陈德照.经济全球化──世纪之交的热门话题[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0,0(1):29-37. 被引量:1
-
2李志海.1992年美国在全球经济好转的十步骤[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0(2):54-55.
-
3张昌兵.国际经济制度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陷阱[J].高校理论战线,2003(7):43-46. 被引量:2
-
4张君一.南北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J].外国经济与管理,1981,3(12):1-4.
-
5张昌兵,张大春.从制度“缺陷”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风险[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3):52-55.
-
6李冰.亚太离岸金融经验对滨海新区的启示[J].中国商论,2014,0(5X):146-147.
-
7吕贤杰,张建华.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想[J].内蒙古统计,2008(4):29-31.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