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有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85-287,共3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15
-
1乐黛云.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比较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7(1):138-143. 被引量:18
-
2刘象愚.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挑战[J].社会科学战线,1997(1):148-150. 被引量:13
-
3曹顺庆.阐发法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中国比较文学,1997(1):26-34. 被引量:10
-
4谢天振.从比较文学到比较文化──对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研究趋势的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1996(3):1-13. 被引量:17
-
5严绍(汤玉).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1996(1):1-21. 被引量:18
-
6乐黛云.世纪转折时期关于比较文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1995(2):1-10. 被引量:8
-
7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1):18-40. 被引量:86
-
8杨周翰.《镜子与七巧板》[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5页.
-
9《"泛文化":危机与歧路;"跨文化":转机与坦途—再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
-
10《跨越第三堵墙,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体系》[J].中外文化与文论,1996,.
共引文献14
-
1欧阳文风.态度·方法·着力点:对比较诗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重读厄尔·迈纳《比较诗学》[J].当代文坛,2001(4):44-47.
-
2张文彬.试谈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94-95.
-
3曹顺庆,王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9,31(1):125-134. 被引量:15
-
4宋德发,侯艺华.从湖湘走向世界——论胡良桂的比较文学研究[J].云梦学刊,2010,31(2):22-26.
-
5吴育群.从学术会议看新时期社会科学的发展[J].河北学刊,1999,19(5):106-108.
-
6时光.扎根本土 会通中西——论曹顺庆的学术批评与理论建构[J].创作与评论,2016,0(16):13-20.
-
7曹顺庆.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1):4-20. 被引量:3
-
8张隽隽.“史料”作为方法与“中国”作为旨归——李道新教授的学术命题及其中国电影史研究[J].四川戏剧,2019(12):8-13. 被引量:3
-
9李伟昉.文化自信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创建[J].中国社会科学,2020(9):135-159. 被引量:15
-
10张晓红.文化自信的百年叙事: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比较文学,2023(2):146-161.
-
1喻大翔.从两篇论文看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J].文艺争鸣,2008(5):146-148.
-
2许怀中.我的散文写作[J].福建文学,2016,0(8):91-93.
-
3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建设与方法论向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8(1):35-38. 被引量:4
-
4肖亮.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长江学术,2006(4):178-179. 被引量:1
-
5刘莉.新时期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浅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23(2):35-38.
-
6李宗刚.文学教育与大学的文学传承[J].文艺争鸣,2011(4):119-123. 被引量:7
-
7邓绍基.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1):33-33.
-
8李雪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5):157-158.
-
9舒乙.与“文”为伍的我[J].档案天地,2012(10):4-7.
-
10马露奇.颜元“习动”教学法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6):193-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