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共生到中华趋同——少数民族文学演化规律刍议
被引量:2
出处
《东方丛刊》
2003年第2期137-150,共14页
Th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of the Orient
同被引文献14
-
1范西姆.论壮侗语族诸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关系与互渗[J].民族艺术,1991(4):147-154. 被引量:7
-
2唐代俊,陆慧芬.花竹帽,柳郎咧[J].黄河之声,2010,0(20):98-99. 被引量:2
-
3梁庭望.南方民族文学之我见[J].民族文学,1992(4):94-94. 被引量:1
-
4覃咏梅.是什么让我们远离了民歌[J].中国民族,2006(8):33-35. 被引量:1
-
5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1):117-123. 被引量:68
-
6黎学锐.刘三姐歌谣[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
7梁庭望.刘三姐生命力之谜[J].河池学院学报,2008,28(1):113-116. 被引量:7
-
8周丽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重构--以发展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地区为例[J].求索,2010(4):113-115. 被引量:15
-
9杨宁宁.原生态与时尚元素的两难抉择——从彩调剧《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124-130. 被引量:4
-
10刘汝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多维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2):123-128. 被引量:21
二级引证文献19
-
1谭力,梁小朵.刘三姐歌谣与“共同体传播”——一种关于“印象·刘三姐”模式的考察与展望[J].民族论坛,2023(4):22-31.
-
2孙体昌,李定一,余爱国,夏剑雄,梅丰.大冶铁矿分离浮选药剂对硫精矿脱水过程的影响[J].金属矿山,2000,29(3):37-40. 被引量:1
-
3黄润柏.壮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15(6):95-101. 被引量:11
-
4唐吉深.中国-东盟合作背景下刘三姐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播[J].文化学刊,2016(11):14-17.
-
5廖明君,胡小东.刘三姐歌谣创世古歌歌词本体初探[J].河池学院学报,2017,37(1):34-41. 被引量:4
-
6杨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的文化重构现象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3):80-83. 被引量:4
-
7陈茜.从新媒体角度看壮族山歌的重构与发展——以广西龙州壮族山歌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7(1):280-292. 被引量:4
-
8徐佳,杨露,幸辉.文化记忆视域下壮族歌圩流变研究——以刘三姐歌谣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8,31(1):118-123. 被引量:1
-
9谢金娇.新中国“刘三姐”研究70年[J].广西社会科学,2019,0(12):172-177. 被引量:2
-
10赵鹤,王建华.“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再生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0(5):98-102. 被引量:1
-
1蒋书丽.后现代的优雅转身——从帕慕克和莱辛谈起[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5(12):93-95.
-
2肖志群,肖月星.浅析《水浒传》的叙事结构[J].语文建设,2012,0(11X):12-13.
-
3黎耀成.生活短笛[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0(8):128-128.
-
4章亚昕.论中国诗的文体演化规律[J].诗刊,2008(3):61-63.
-
5王泽龙.论郭沫若早期诗歌的楚文化意蕴[J].郭沫若学刊,1990(1):14-19. 被引量:1
-
6张如安.黄宗羲赋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18(3):24-30.
-
7汪瑰曼.文学理论概念的重整[J].文学评论,1986(6):128-131. 被引量:1
-
8李建武,孙之卓.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口、吕、品、器”字型人物板块结构——以《红楼梦》《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儒林外史》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1-4. 被引量:3
-
9周西宁.魏晋自然观与诗歌的新变[J].长江学术,2009(1).
-
10陈小林.论《续金瓶梅》之文化整合及其叙事特色之生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4):57-6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