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化与娱乐性:中国戏曲发展的二重变奏
被引量:4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59,共7页
Theatre Arts
参考文献11
-
1王骥德,曲律·杂论[A].中国戏剧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
2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A].隗芾、吴毓华编.古代戏曲美学资料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
3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
4陈维昭.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J].戏剧艺术,2001(3):4-13. 被引量:8
-
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J].新小说,1902,.
-
6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J].新小说,1903,7.
-
7蒋观云,中国之演剧界[A].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C].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
8佟静因.西洋歌剧的变迁(一)[J].剧本月刊,1934,(3).
-
9梁天明,警惕:中国戏剧自我价值的失落[N].中国文化报,1994,3,23.
-
10吴卫民.生存与发展:一个困扰戏剧的主题[J].戏剧文学,1993,0(10):26-31. 被引量:2
二级参考文献13
-
1陈维昭.元杂剧的演唱体制及其叙事学意义[J].戏剧艺术,2000(3):56-65. 被引量:6
-
2布莱希特.《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A]..《布莱希特论戏剧》[C].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94页.
-
3马肇延.《在欧化的狂热中—谈我国旧剧之价值》[J].剧学月刊,1934,3(2).
-
4冯叔鸾.《啸虹轩剧谈》,上海中华图书馆,1914年
-
5余上沅.《戏剧论集》,北新书局,1927年
-
6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文集》.P208,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
7《漫谈戏剧观》.
-
8《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比较》.
-
9戴平.《一个独特的信息符号系统—论戏曲程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
10钱世明.《论程式》,《戏曲研究》,(20),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共引文献504
-
1杨漪柳.论《列子》对《庄子》寓言的应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46-52. 被引量:2
-
2路英勇.论晚清中西小说论的审美趣味演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13-15.
-
3陈良运.唐宋词学二题[J].思想战线,2004,30(5):115-121.
-
4郗文倩.散体赋的文体特征及其隐语源流说——关于西汉散体赋形成的文体考察之一[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5):107-112. 被引量:1
-
5王增学.中国古代散文中的“蒙太奇”浅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68-72.
-
6汤哲声.蜕变中的蝴蝶——论民初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J].文学评论,2001(2):117-126. 被引量:4
-
7方铭.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方论丛,2005(1):22-28. 被引量:3
-
8田劲松.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论儒道两种文化心理冲突在辛弃疾词中的表现[J].北方论丛,2005(1):59-62. 被引量:1
-
9索俊才.试论元曲中的“务头”[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1):48-51.
-
10夏静.董仲舒与《诗大序》文艺思想之比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4):49-53.
同被引文献23
-
1周恩来.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J].文艺研究,1980(1):4-7. 被引量:36
-
2关爱和.晚清戏曲改良运动述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28(2):6-9. 被引量:3
-
3赵得昌.清末民初的悲剧理论与悲剧结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7-83. 被引量:4
-
4徐大军.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纲要[J].文化艺术研究,2010,3(5):160-170. 被引量:5
-
5苟有富.赵树理在文革中[J].长治学院学报,2006,23(6):17-35. 被引量:2
-
6陈维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
7严复.原强[A].牛仰山注.天演之声--严复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
8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辞[A].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9郑振铎.晚清戏曲小说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
10无崖生.观戏记[A].陈多.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
1张浩.试论声乐表演中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4,34(6):63-63.
-
2杨方刚.芦笙乐的变革探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9(2):17-19. 被引量:3
-
3黄竹三.中国戏曲发展的新阶段——地方戏的勃兴[J].古典文学知识,2000(6):43-49. 被引量:1
-
4王小勇.梨园雅趣,戏曲抒怀[J].中华活页文选(初三),2016,0(3):54-59.
-
5王振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声腔之弋阳腔的音乐流变与社会意义[J].卷宗,2015,5(10):506-507. 被引量:1
-
6顾骏.昆曲的音乐美[J].剧影月报,2010(3):80-80.
-
7高启光.简论中国戏曲中的叙述体特征[J].戏剧丛刊,2006(2):39-40.
-
8徐宗,王继.论中国戏曲表演的写意性[J].戏剧之家,2014(4):65-65.
-
9曹敬辉.戏曲本体论的实质及意义[J].剧影月报,2013(4):40-40. 被引量:1
-
10张春丽.论中国主旋律题材中平民化视角的崇高性[J].纪实,2008,0(18):56-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