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被引量: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自马克思开始,相继有马克斯·韦伯、凡勃伦以及布迪厄等西方社会学家对此都有论及。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条理论发展的大致脉络,即生活方式逐渐从附属性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同时,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社会,对于消费方式的研究取代了生活方式的研究。
作者
马姝
夏建中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42-247,共6页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生活方式
阶层
消费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7
同被引文献
157
引证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56
参考文献
10
1
Michael E Sobel, 1981, lifestyle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York : Academic Press, Inc, PP8 .
2
Weber, Max, 1946, Essays in 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91.
3
Earl Peter, 1986, Lifestyle Economics: Consumer Behaviour in a Turbulent World,Wheatsheaf Books, LTD.
4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P9.
6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501.
7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3.
8
丹尼斯·吉尔伯特 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
马克斯·韦伯 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8..
10
列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对工人的方法[A]..列宁全集:第2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P356.
共引文献
67
1
代立梅,王多吉.
论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J]
.宜宾学院学报,2004,4(5):31-33.
2
黄应全.
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以美学研究为例[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75-79.
被引量:1
3
付春.
传统价值与政治文明——对儒家思想现代意义的一种再认识[J]
.中华文化论坛,2004(4):123-127.
被引量:2
4
高玉.
语言本质“道器”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2):56-59.
被引量:10
5
罗康隆.
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5):44-51.
被引量:79
6
吕观盛,韦诗业.
政治合法性新探:从苏联解体看“三个代表”的意义[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7-30.
被引量:1
7
余子明.
从乡村到都市:晚清绅士群体的城市化[J]
.史学月刊,2002(8):63-70.
被引量:9
8
傅德岷.
镜子·策论·画卷·哲理——论近代巴蜀散文的审美时空[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1):15-19.
9
王元骧.
应该怎样理解审美的“无利害性”[J]
.文史哲,2005(2):45-52.
被引量:2
10
银建军.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接受美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7):100-103.
同被引文献
157
1
庞菊爱.
品牌,广告符号制造的现代神话[J]
.新闻界,2007(5):161-162.
被引量:2
2
吴焕文.
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初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5):80-83.
被引量:21
3
林成福.
社会转型期农民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1):45-47.
被引量:8
4
刘程,邓蕾,黄春桥.
农民进城务工经历对其家庭生活消费方式的影响——来自湖北、四川、江西三省的调查[J]
.青年研究,2004(7):1-8.
被引量:8
5
袁泉.
基层治理中的二重合法性——“非正式权力运作”的一种解释[J]
.浙江社会科学,2013(2):96-100.
被引量:7
6
李路路.
论社会分层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9(1):103-111.
被引量:114
7
董鸿扬.
论中西传统生活方式基调的跨文化差异[J]
.学习与探索,1998(3):90-95.
被引量:8
8
高丙中.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发展叙略[J]
.社会学研究,1998(3):61-72.
被引量:106
9
徐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活方式问题的基本思想探讨[J]
.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3):275-289.
被引量:3
10
王雅林.
闲暇生活方式与个性发展[J]
.青年研究,1985(1):8-1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9
1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
中国公众的生活方式与居住理念调查报告[J]
.学术前沿,2013(Z1):104-121.
被引量:2
2
孙丽.
社会学取向的家庭消费研究综述[J]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90-192.
3
朱昌华.
户籍性质、居住时间与生活方式——深圳市民生活方式比较分析[J]
.学习与实践,2008(6):92-97.
被引量:1
4
张虹,胡庆山.
新农村建设中培养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及对策——基于湖北省挖沟村调研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5):30-33.
被引量:4
5
姚茂华,舒晓虎.
两型社区建设:追求新生活方式的社会行动[J]
.社会主义研究,2010(1):91-95.
被引量:1
6
卫玲,高菊.
后改革时代城乡生活方式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5):36-40.
被引量:3
7
王战,张弘韬.
时尚、消费与设计符号─—从消费文化的角度解读有计划商品废止制[J]
.装饰,2011(5):94-96.
被引量:3
8
郭景萍,陈小娟.
消费文化与广东人生活方式流变的调查与分析——一种观念实证研究的角度[J]
.广东社会科学,2013(3):185-195.
被引量:4
9
沈蕾,成志明.
基于生活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群内细分研究[J]
.软科学,2013,27(9):110-116.
被引量:2
10
郭占锋,张和荣,菅路洁.
文化适应视域下西部地区农民集中居住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X社区为例[J]
.中国名城,2015,0(12):13-23.
二级引证文献
56
1
章志敏.
阶层认同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界限APC分析(2008~2019)[J]
.清华社会学评论,2024(1):249-276.
2
张良,于文领,张立冬.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公共文化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例[J]
.南大商学评论,2023(2):80-101.
3
梁江禄,王亚芬.
客观阶层地位、主观阶层认同与公共服务满意度——基于CGSS2015数据的分析[J]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23(2):224-251.
被引量:1
4
武俊昊,王国志,金向红.
苏南村庄农民健身项目需求调查及体育设施规划与发展模式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40-141.
5
赵清.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两型社区建设研究[J]
.生态经济,2013,29(3):47-49.
被引量:3
6
甘沁宇,吴贵凉.
从形式到欲望:论消费社会中的样式废止制度[J]
.装饰,2014(4):74-75.
被引量:2
7
郑志强,李向前.
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8):22-25.
被引量:9
8
赵斌,朱朋,李新建.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幸福感研究:个人—组织多重匹配的分析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2014,28(8):124-131.
被引量:7
9
刘冬平.
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倾向比较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30):70-72.
被引量:1
10
冯晓霞,车冬梅.
生活的实践: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文化逻辑[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8-13.
被引量:3
1
林艳艳.
职业价值观研究理论综述[J]
.中国校外教育,2012(9):127-127.
被引量:2
2
邵爱华.
工作压力研究理论综述[J]
.网络财富,2008(7):23-24.
被引量:4
3
李达.
历史唯物主义讲座——第三章 資产阶級社会学說的批判(续)[J]
.江汉论坛,1958(9):29-42.
被引量:1
4
陈书琴,何文晟.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比较:从社会交往的视角[J]
.黑龙江史志,2009(8X):6-6.
5
刘民主.
人才概念发展及科学的人才观[J]
.人才开发,2008(6):12-13.
被引量:3
6
刘伟.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J]
.社会科学辑刊,1986(6):13-19.
被引量:1
7
刘敬诚.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科学体系[J]
.江西社会科学,1986,6(4):68-72.
8
王增收.
数字的好邻居[J]
.动漫界(幼教365),2016,0(30):49-49.
9
杨宜音.
友人关系[J]
.当代青年研究,1990(5):52-58.
被引量:1
10
郗静.
工作场所偏差行为概念发展与辨析[J]
.管理观察,2009(5):26-27.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