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信息即逆熵——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通常的概念中,物质是不能被称做信息的,媒介却都是物质。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就是无从理解的荒诞言论。本文另辟蹊径,从最能揭示信息本质含义的“信息即逆熵”角度来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最后得出“媒介即讯息”普适于电力媒介,但并不能推广到印刷等媒介领域的新颖结论。
作者
赖晓航
机构地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出处
《当代传播》
2004年第1期77-78,共2页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麦克卢汉
媒介讯息论
逆熵
信息传播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G201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6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3
1
张锡纯:《二熵-源事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7页.
2
姜奇平.
退到数字未来,进到自然经济(上)——自然经济与信息经济比较之一:原始思维与网络智慧[J]
.互联网周刊,2002(44):66-69.
被引量:1
3
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EB/OL].中华传媒网,2003-2-22.
同被引文献
26
1
陈晓庆.
由播客的兴起解读麦克卢汉媒介理论[J]
.东南传播,2007(2):39-40.
被引量:2
2
张咏华.
新形势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再认识[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5(1):33-39.
被引量:17
3
梁 虹.
大众传媒技术与个体感知的嬗变——麦克卢汉相关思想评述[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59-63.
被引量:7
4
李岩.
视觉传播中的技术理性批判——来自麦克卢汉"冷媒介"说的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4):34-40.
被引量:12
5
吴小丽.
反思:政治与人性——《芙蓉镇》与《烈日灼人》比较[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2):42-46.
被引量:2
6
何道宽.
麦克卢汉的学术转向[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58-62.
被引量:4
7
范龙.
媒介的直观——论麦克卢汉传播学研究的现象学方法[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112-115.
被引量:4
8
李庆林.
传播研究的多维视角——马克思、哈贝马斯、麦克卢汉的传播观比较[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4):72-75.
被引量:5
9
马奇志.
当代青年影像创作文化透视[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49-153.
被引量:1
10
许嘉璐.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许嘉璐主席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J]
.民主,2006(3):8-1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3
1
曹智频.
理解媒介:国内麦克卢汉研究述评[J]
.东南传播,2008(10):64-65.
被引量:3
2
李培林.
影像大众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之关系探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6(6):209-212.
被引量:4
3
宫瑱,夏群山.
从信息熵化看新媒体对传播生态的影响[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9(4):178-18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8
1
陈晓庆.
由播客的兴起解读麦克卢汉媒介理论[J]
.东南传播,2007(2):39-40.
被引量:2
2
张悦,张春香.
在“影视美”中寻求“价值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6):82-85.
3
王东强.
新媒介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兼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3):19-20.
被引量:3
4
武立博,靳京阳.
影视作品对广大青年思想教育浅析[J]
.科技信息,2010(24):59-59.
被引量:1
5
金明明.
关于泛文化时代下高校校园影像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J]
.中国民族博览,2017,0(7):243-244.
被引量:1
6
吴江艳,姚润南.
基于“互联网+”的地球村落化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2017,14(23):26-27.
7
张进.
影像大众化时代高校校园影像文化建构研究[J]
.科技资讯,2018,16(34):217-217.
8
李永宏.
媒体融合对传统新闻业态的影响与变革[J]
.记者摇篮,2024(2):75-77.
被引量:2
1
刘倩倩.
新的传媒环境对网络编辑角色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2016,0(5Z):186-186.
被引量:1
2
若涛,邓红梅,文泉杰.
媒介小众——不可忽视的潜在受众[J]
.出版参考,2003(9):21-21.
3
张如法.
完善:编辑的一个本质含义[J]
.编辑学刊,1992(4):27-32.
被引量:10
4
田保伟.
对大众传播主体的另一种理解[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0(8):119-119.
5
丁海斌.
论图书数字化革命的本质含义[J]
.图书情报工作,2001,45(10):14-16.
被引量:5
6
高萍.
从媒介素养到品牌素养——新语境下品牌升值的必由路径[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5):27-30.
7
顾宁.
论麦克卢汉媒介论预言的开创性贡献[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121-127.
被引量:3
8
李曦珍.
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认识论原理[J]
.国外社会科学,2013(3):54-63.
被引量:8
9
邱秉常,陈洪友,余庆华.
论霍尔模式对我国受众研究的影响[J]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4):70-73.
被引量:4
10
董玉芝.
微博话语主体重构的表现与提升[J]
.编辑学刊,2014(4):97-101.
当代传播
2004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