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党政干部论坛》
2004年第2期19-21,共3页
Cadres Tribune
共引文献29
-
1李长健,李胜蓝.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综述[J].行政与法,2006(12):69-71. 被引量:1
-
2敖毅,许鸣.当前我国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及其再转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4(7):27-35. 被引量:22
-
3尹发跃.农村基层网站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9):16-19. 被引量:6
-
4张兵,胡俊伟.“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下违约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4(9):27-30. 被引量:32
-
5张闯,夏春玉.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力结构与组织体系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05,26(7):28-35. 被引量:102
-
6杨文杰.农产品交易模式比较及其治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5(8):34-36. 被引量:3
-
7张学鹏.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10):67-69. 被引量:4
-
8裴汉青.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违约行为及其矫正[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101-104. 被引量:11
-
9张正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介组织创新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6,22(8):72-74. 被引量:10
-
10李胜蓝.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利益实现的市场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75-79.
同被引文献6
-
1王金洲.基于制度变迁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J].农业经济,2007(8):21-23. 被引量:6
-
2陈柳钦.胡振华.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J/OL].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ll/27/content_1013232.htm.
-
3常崇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村经济组织[EB/OL].(2006-08-29)hRp://www.gycoop.com/news_view.asp?id14493.
-
4纪优梓.创新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EB/0L].(2005-09-06)hap://www.yxxwb.corn/view.asp?id=364.
-
5民革成都市委员会.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的建议(860号)[EB/OL].(2008-01-12)www.chengdu.gov.cn/news/detail.jsp?id=174969.
-
6段进朋.基于制度创新下的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9-22. 被引量:2
-
1朱信凯.评《中国奶业经济组织模式研究》[J].农村工作通讯,2011(16):62-62.
-
2赵予新.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基于河南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0(11X):12-13.
-
3侯勇.对临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的调查[J].浙江金融,2004(11):16-17. 被引量:1
-
4尹晓菲,蔡军.保定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1):79-79.
-
5郭红东.我国农村的多种模式[J].天人古今,2000,7(1):15-15.
-
6侯淑霞,王雪瑞.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9-11.
-
7吴刚.创新经济组织模式,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3(7):26-27. 被引量:1
-
8翟红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25(6S):270-270.
-
9吕伟平,吕平裕,范荣杰.专业合作社及其金融服务[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8):34-35. 被引量:1
-
10胡定寰,陈志钢,孙庆珍,多田稔.合同生产模式对农户收入和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山东省苹果产业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17-24. 被引量: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