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的认知研究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研究在严格的实验规范下,以E-prime为技术手段,以中文隐喻性歇后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观察被试在进行隐喻性歇后语解读时大脑的反应时长,从而得出大脑加工处理直义句子和带有隐喻性歇后语句子时的不同。研究结果表明,行为数据结果基本上支持人们的经验知识和当下学界对隐喻认知模型的取向,即直义句理解易于隐喻性歇后语句理解,隐喻性歇后语句理解易于无关句理解。
出处 《中华辞赋》 2018年第10期9-9,11,共2页
基金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基于ERP实验技术的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syjs201742)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8

  • 1张静,徐学萍.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S1):114-115. 被引量:6
  • 2李金金.方位隐喻与歇后语的认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91-92. 被引量:4
  • 3蒋磊.歇后语的分类与英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67-69. 被引量:17
  • 4徐志民,刘裕莲.歇后语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6):44-44. 被引量:13
  • 5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当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 7Lai H L. Understanding and classifying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Metonymy, metaphor, and cultural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 40(3): 454-474.
  • 8谢艳红.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21-26.
  • 9Lakoff G,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 10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共引文献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