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面對中國社會因處於急劇變遷所産生的各種問題,傳統儒家的心性之學也許是治本之舉。孔子很少離開人專門講心,顔子一派講'心齋',後來不占儒家的主流地位。孟子則提出'四心'、立'本心'、'求其放心'、養心諸説,成爲後儒心性學的源頭。荀子以心爲天君,爲身形之主宰,重治氣養心之術。《大學》講'正心'。董仲舒提出了人心副天心的主張。宋明理學家進一步發展了早期儒家學者有關心性的理論,同時吸收佛教、道家的心性學説,把'心'分爲道心、人心,強調心的主宰功能和作用。心的主宰作用不但是心性學説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格建樹的關鍵。儒家心性之學追求内在的自我超越,強調心爲主宰,體現在人格建樹上主要是通過致誠盡性,下學上達,達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從而成爲聖人。
出处
《诸子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51-64,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