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5-157,共3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同被引文献52
-
1杨晓芬.小园丁,老幼苗[J].西部(新文学)(上),2006(10):21-22. 被引量:2
-
2彼得.比格尔,周宪.文学体制与现代化[J].国外社会科学,1998(4):53-60. 被引量:51
-
3王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5(3):1-7. 被引量:23
-
4王本朝.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J].文艺争鸣,2002(5):25-27. 被引量:6
-
5陶东风,李松岳.从社会理论视角看文学的自主性——兼谈“纯文学”问题[J].花城,2002,0(2):199-206. 被引量:7
-
6王晓明.面对新的文学生产机制[J].文艺理论研究,2003(2):9-11. 被引量:29
-
7张德明.特定视域中的文学史景观——评王本朝《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J].广东社会科学,2001(4):151-152. 被引量:2
-
8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J].文学评论,2000(4):5-17. 被引量:19
-
9王本朝.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41-44. 被引量:3
-
10彭玉斌.文学制度·文学体制·文学机制[J].运城学院学报,2006,24(1):68-71. 被引量:4
引证文献6
-
1刘志华.王本朝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平议[J].学术评论,2013(5):52-60. 被引量:1
-
2骆正军.人物性格本原与社会本原的二重构——试析曹禺话剧《日出》中黄省三人物形象的塑造[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4-28.
-
3张丽军.当代文学制度的内在属性、历史变革和改革趋向[J].小说评论,2012(4):4-8.
-
4成湘丽.《天山》——《西部》进程中的新疆当代文学场和文学制度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6):95-101.
-
5欧阳敏.文学制度视域下世界书局编辑朱生豪的经济生活[J].出版发行研究,2020,0(3):100-106. 被引量:1
-
6包啟飞,李永东.“作家”身份的生成与新文学的发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24(3):83-95.
-
1留言[J].人民文学,2007(10):1-1. 被引量:1
-
2冯骥才.绘画是文学的梦[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6(10):4-5.
-
3严梓菱.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J].青年文学家,2014,0(1X):25-25.
-
4徐鲁.写作记事簿[J].长江文艺,2002,0(10):53-56.
-
5简光.批评:在文学与社会之间[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1):97-100.
-
6崔道怡.合订本作证——《人民文学》四十年[J].人民文学,1989(10):6-20. 被引量:5
-
7何佩兰.如何看待文学读者和译者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20-122.
-
8郭毅.论网络文学读者的期待视野[J].新闻传播,2009(9):52-53. 被引量:5
-
9程巍.诺奖与文学的新焦虑[J].中国图书评论,2012,35(12):75-75. 被引量:1
-
10汤惟杰.《小团圆》二题[J].枣庄学院学报,2009,26(3):2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