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分析江河源地区文化生态系统 。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2004年第1期64-66,9,共4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共引文献28
-
1张燕,高峰.天祝藏族自治县循环经济初论[J].社科纵横,2008,23(5):31-33. 被引量:3
-
2南文渊.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看藏族传统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70-75. 被引量:16
-
3翟松天.简论生态环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认识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1(6):63-68.
-
4张慧平,马超德,郑小贤.浅谈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森林资源管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6-9. 被引量:16
-
5张燕,毛生武.县域循环经济模式初探——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民族研究,2006(6):26-34. 被引量:3
-
6熊坤新,颜顺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26-29. 被引量:12
-
7房俊民,孙辉,张炎周.四川藏区传统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4):66-71. 被引量:7
-
8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4):17-21. 被引量:17
-
9王磊,张劲峰,欧晓昆,周鸿,张智英.滇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中的藏文化因素[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163-166. 被引量:2
-
10向瑞,赵垦田,张胜.藏民族的文化、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21(2):16-19.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3
-
1何中华.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J].东岳论丛,1999,20(4):73-76. 被引量:19
-
2周强,刘峰贵,张海峰,王小梅,卓玛措.青海南部高寒区沙漠化灾害态势及驱动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39-45. 被引量:13
-
3徐建英,陈利顶,吕一河,傅伯杰,杨爽.卧龙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政策响应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4,12(6):639-645. 被引量:23
-
4吕一河,陈利顶,傅伯杰,徐建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博弈分析[J].生物多样性,2004,12(5):546-552. 被引量:17
-
5王作全,王佐龙,张立,苏永生.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法律问题研究——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1):101-107. 被引量:19
-
6汪青春,周陆生,张海玲,邵玉红.长江黄河源地气候变化诊断分析[J].青海环境,1998,8(2):73-77. 被引量:44
-
7陈全功,梁天刚,卫亚星.青海省达日县退化草地研究 Ⅱ 退化草地成因分析与评估[J].草业学报,1998,7(4):44-48. 被引量:25
-
8张国胜,李林,汪青春,李希来,徐维新,董立新.青南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影响的研究[J].草业学报,1999,8(3):1-10. 被引量:80
-
9圈华.关于长江、黄河源头地区草地现状以及成因的调查[J].草原与草坪,2000,20(1):46-47. 被引量:25
-
10吕晓蓉,吕胜利.青藏高原青南和甘南牧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对环境和牧草生长的影响[J].开发研究,2002(2):30-33.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3
-
1王小梅.“三江源”生态难民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113-116. 被引量:5
-
2张立.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区执法的法文化基础探析——以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6,17(3):137-141. 被引量:2
-
3王小梅,刘峰贵,周强,张海峰,黄芸玛.基于地理学对“三江源”生态难民形成机制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6,22(9):131-13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12
-
1杨红.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和难点[J].特区经济,2007(7):127-129. 被引量:2
-
2董云,杨凌志,严茂超,董孝斌.新疆天山北坡西台子人工草地畜牧业发展范式及其可行性综合评估[J].生态经济,2009,25(7):36-39.
-
3FANG Yiping,QIN Dahe,DING Yongjian,YANG Jianping.Adaptation Management of Mountain Tourism Service: The Case of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9,6(3):299-310. 被引量:6
-
4王家文,周跃,李滨勇,柳德江.大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共轭管理初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6):86-90.
-
5吴万贞.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86-20288. 被引量:4
-
6张琴琴,摆万奇,张镱锂,刘林山.黄河源地区牧民对草地退化的感知——以达日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5):942-949. 被引量:19
-
7王秋.青海“三江源”环境难民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0):48-49.
-
8周强,刘峰贵,陈琼,张海峰,李生梅.青海省南部高寒区土地退化格局与程度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67-3973. 被引量:1
-
9丁熙鸿.自然灾害对河南县牧业经济影响的态势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8(3):59-61. 被引量:1
-
10苏冰涛,李松柏.“生态贫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68-73. 被引量:14
-
1李来兴,周兴民,王启基,周志军.江河源地区的湿地及其主要生物类群[J].青海环境,1998,8(3):108-114. 被引量:14
-
2夏青.浅探保护江河源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0(14X):30-30.
-
3任震宇.全国都来支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J].中国林业,2001(03B):13-14.
-
4闫娥,杨帆.加强江河源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J].青海环境,2001,11(2):91-92.
-
5张进林.忧患日趋恶化的江河源[J].当代生态农业,2000,9(1):75-77.
-
6王宝.三江源地区土地覆盖遥感监测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15(16):52-55.
-
7张蓝青,刘雪梅.对江河源地区生态环境进行抢救性保护的可行性[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1998(6):16-17.
-
8吴常云(主持人),陈长分(嘉宾).不能视而不见!从郑云峰的一组“江河源”作品谈起[J].中国摄影,2005,0(11):100-101.
-
9任丰云.论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策略[J].建材与装饰(中旬),2012(8):18-19.
-
10张元卉.社会转型前鄂伦春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J].世纪桥,2009(5):72-7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