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多民族文学的高校教育——以四川大学团队教学为个案的实证考察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四川大学国家精品课程"比较文学"和公选课程"文化人类学"的实践案例入手,考察分析了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在文学教育课程中积极展现多民族文化共存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
徐新建
梁昭
机构地区
教育部社科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3年第2期96-114,共19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基金
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04)阶段成果
关键词
多民族
文学教育
四川大学
团队教学
分类号
I207.9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9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207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1
1
曹顺庆,罗安平.
“多元一体”还是“华夏中心”——关于中国高校推进多民族文学教学的思考[J]
.贵州社会科学,2012(11):14-17.
被引量:5
2
温儒敏.
“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8):1-5.
被引量:17
3
赵渭绒,曹顺庆.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新思考[J]
.外国文学研究,2012,34(3):111-119.
被引量:2
4
徐新建.
表述与被表述——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与目标[J]
.民族文学研究,2011,29(2):50-55.
被引量:16
5
徐新建.
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而作[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149-154.
被引量:64
6
劳伦斯.布尔,王玉括.
(跨国界)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走势[J]
.当代外国文学,2009,30(1):20-31.
被引量:6
7
曹顺庆,付品晶.
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问题[J]
.民族文学研究,2008,26(2):18-21.
被引量:6
8
李勇.
从文学性到文学生活——文化研究范式中的文艺学基本范畴[J]
.艺术广角,2008(2):8-12.
被引量:10
9
徐新建.
“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J]
.民族文学研究,2007,25(2):12-18.
被引量:41
10
曹顺庆,李卫涛.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79-83.
被引量:67
二级参考文献
79
1
蒋寅.
近年中国大陆文学史学鸟瞰[J]
.文艺理论研究,1999(2):72-81.
被引量:5
2
薛良.
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J]
.人民音乐,1953(0):40-44.
被引量:27
3
凯鲁罕.
走进新时代的鄂伦春[J]
.民族文学,2009,0(10):104-105.
被引量:1
4
曾艳兵.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49-54.
被引量:6
5
徐新建.
沿河走寨“吃相思”──广西高安侗族歌会考察记[J]
.民族艺术,2001(4):188-205.
被引量:9
6
陈思和.
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
.中国比较文学,2001(1):8-39.
被引量:69
7
严绍璗.
“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J]
.中国比较文学,2000(3):1-14.
被引量:57
8
徐新建.
“侗歌研究”五十年(下)——从文学到音乐到民俗[J]
.民族艺术,2001(3):141-154.
被引量:22
9
徐新建.
国家地理与族群写作——关于“长江故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
.民族文学研究,2005,23(3):11-18.
被引量:5
10
伊克巴尔.吐尔逊.
文化相对主义与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问题——关于多民族文化发展道路的一些思考[J]
.新疆社会科学,2005(4):88-91.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207
1
晏红.
守正创新: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新垦拓——评曹顺庆先生主编的比较文学系列教材[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4):414-427.
2
毛明.
论西方比较文学的缺陷及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启示[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288-305.
被引量:1
3
刘志超.
书法人类学[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3):259-271.
被引量:2
4
辜佳丽.
杨明照先生与川大学派[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20(4).
5
杨安文,牟厚宇.
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角看霍布恩英译柏桦诗歌[J]
.中外文化与文论,2019(3):348-363.
被引量:1
6
陈海龙.
底层转型:晚清民国川西县域文人的兴起及其活动[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4):169-181.
7
付海鸿.
从“无底潭”到“情都”:大理“蝴蝶泉”的多重文本与景观呈现[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4):130-143.
8
王万里.
边缘、书写、中国: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第九届年会侧记[J]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3(2):292-299.
9
陈泉宇,巴胜超.
多样与共生:文学人类学的团队互文性[J]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3(2):154-174.
10
王立杰,张芬.
再现与回归:《仰阿莎》中的生态记忆书写[J]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3(2):145-153.
同被引文献
16
1
朝戈金.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概念、对象和范围[J]
.民族文学研究,1998,16(2):3-7.
被引量:14
2
梁球.
我国最早的译诗《越人歌》[J]
.学术论坛,1983,7(3):70-70.
被引量:1
3
周宪.
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J]
.文艺研究,2002(4):26-32.
被引量:51
4
金元浦.
文化研究:学科大联合的事业[J]
.社会科学战线,2005(1):246-253.
被引量:35
5
徐新建.
“多民族文学史观”简论[J]
.民族文学研究,2007,25(2):12-18.
被引量:41
6
周宪.
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J]
.文艺研究,2007(6):21-26.
被引量:23
7
李勇.
文学生活: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交叉的领域[J]
.文艺理论研究,2009(3):117-121.
被引量:8
8
关纪新.
综合性高等院校应普遍开设民族理论及多民族文学课程[J]
.探索与争鸣,2010(6):73-74.
被引量:7
9
邵宁宁.
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中的一些观念问题[J]
.民族文学研究,2011,29(2):60-65.
被引量:2
10
温儒敏.
“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8):1-5.
被引量:17
引证文献
2
1
陈哲群.
从接受反应到文学生活——“文学生活”概念的溯源与现状[J]
.文化遗产研究,2016(1):139-148.
2
王丹,高魏,李城宗.
高校开设中国多民族文学课程的必要性[J]
.梧州学院学报,2022,32(2):73-78.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陈骞,方波.
文学课程的文化建构——强化高校文学课程的实践意义[J]
.艺术科技,2022,35(21):29-32.
1
张晓蓉,朱国华.
“朱”联璧合“千课万人”写意的浪漫与工致的典雅——朱国华、朱敬东团队教学展示[J]
.少儿美术,2015,0(4):2-3.
2
徐向英.
《道德经》生态智慧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生态思想之关系考察[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5):27-31.
被引量:3
3
张定浩.
皇帝的新衣 阎连科《四书》[J]
.上海文化,2012(3):7-10.
被引量:4
4
叶梅.
绚丽缤纷的中国多民族文学[J]
.中国校园文学(青春号),2009(21):1-1.
5
黄灿然.
不增添不削减的诗歌翻译——关于诗歌翻译的通信[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4(6):34-38.
6
李江峰.
晚唐五代诗坛与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建构——理论与创作互动的实证考察[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76-81.
被引量:1
7
叶梅.
多民族的文学[J]
.民族文学,2007,0(1):1-1.
8
吴卫芬.
浅窥古诗词中的月意象[J]
.文学教育,2013(3):96-97.
9
李玉悌.
困惑与梳理——论喜剧概念重新界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8(1):46-49.
10
崔凤珍.
试论蒙古族作家对元散曲创作的贡献[J]
.音乐时空,2016,0(3):17-18.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