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族想象与文学认同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笔者认为,从"主体性"的意义来说,认同是人通过对客体的想象,建立主体性的过程。18世纪后期,想象的客体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民族替代上帝,成为人们想象的新客体;口语方言代替神圣语言,成为人们想象的新方式。补充了语言指称功能的文学,以巨大的力量协助了全世界对民族的想象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的新文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后,笔者提出,"文学认同"是"人以文学来想象客体,建立主体性的过程"。它是"人的可塑性"的体现,也是对"人为什么需要文学"的一个回答。
作者 史芸芸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5年第4期161-173,共13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76

  • 1M.海德格尔,孙周兴.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J].世界哲学,1992(5):57-63. 被引量:19
  • 2郝时远.中文“民族”一词源流考辨[J].民族研究,2004(6):60-69. 被引量:119
  • 3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 4章太炎.《论读经有利而无弊》,《大公报》,1935年6月15日,第3版,6月16日,第4版.
  • 5胡适.《我的信仰》,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80页.
  • 6许纪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0-321页.
  • 7孙中山.《在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上的演说辞》,《民报》第10期,1906年12月20日.
  • 8蔡元培.《释仇满》,《苏报》1903年4月11-12日.
  • 9《时报》发刊词,《时报》创刊号,1904年6月12日.
  • 10《中国报》序,《中国日报》第1期,1900年1月25日.

共引文献10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