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互联网传播中符号的生产与传播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符号意义不仅跟它自身有关,而且通过与其他符号的关联产生了一个联想场。互联网群体传播为联想场提供了比以往更为广阔的平台,众人参与到符号意义的主动建构中,生产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丰富的符号。合理化联想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寻找共同点,建立相似性,进而营造出一种身处群体的参与感和充实感。然而符号的联想也有非理性、极端化的一面,尤其是在情感刺激下网络语言的变异,走向极端化。从传播的角度看,网络符号在框架的作用下采用典型化叙事的手法,强化符号留在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不断放大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二元对立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传播效果。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逻辑的网络传播环境正在形成。传统媒体强调中立客观的原则以树立权威,而以关系为核心的网络传播却力邀网民的情感参与,传播的目的更多的是把弱关联转化成强关联,网络符号传播的独特性由此产生。
作者 范明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7年第1期44-52,共9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语言对话语权、社会情绪、价值观的影响研究”(14AZD122)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