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92-192,共1页
Literary Review
同被引文献28
-
1文波.近期文坛热点四题[J].南方文坛,2003(2):70-72. 被引量:1
-
2刘增杰.关于一九一七年文学运动性质问题的质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18(6):52-60. 被引量:1
-
3林焕平.延安文学刍议[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3):72-74. 被引量:15
-
4叶舟.篡改[J].长城,2003,0(3):93-103. 被引量:1
-
5刘增杰.静悄悄地行进——论9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2(2):88-97. 被引量:11
-
6《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总目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4):139-140. 被引量:2
-
7湖北经济学院学术研究机构简介——湖北经济学院中小企业研究所[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3(2). 被引量:1
-
8《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3):1-1. 被引量:4
-
9杨劼.延安:“五四”之后现代文学的又一转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5):37-44. 被引量:3
-
10郜元宝.尚未完成的“现代”——也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3):15-24. 被引量:39
二级引证文献17
-
1张光芒,童娣.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44(1):137-144. 被引量:3
-
2李明德,郑娟,劳丽华.从延安文学传播看和谐社会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75-81. 被引量:6
-
3李明德,劳丽华,郑娟.延安时期的戏剧传播与文化构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6):114-119. 被引量:7
-
4禹建湘.乡土叙事中的直线与循环历史观[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6-9. 被引量:1
-
5李明德,任虹,张双.延安文学: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价值重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75-79. 被引量:2
-
6李明德,张双.接受与反思:延安文学价值浅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1(4):111-114.
-
7吴大为.对《现代文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5):117-118.
-
8肖爱云.想像的风貌:论《新中国未来记》的现代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95-99. 被引量:3
-
9王俊虎,赵学勇.论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进展及其趋向[J].江汉论坛,2012(9):95-99.
-
10刘杨.“红色经典”版本研究的误区与矫正[J].重庆社会科学,2014(9):80-85.
-
1林之樵.曹雪芹与敦氏兄弟文字缘的新探讨[J].红楼梦学刊,1979(2):93-94. 被引量:1
-
2云水.台湾转载《王梦鸥与唐代文学研究》[J].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2(1):70-70.
-
3王文初.必然缝隙里钻出的“野草”——当前小说中的“偶然性”刍议[J].孝感学院学报,2000,20(2):76-78. 被引量:2
-
4何家勇.《奥赛罗》悲剧的美学意义[J].作家,2014,0(05X):111-112. 被引量:1
-
5向垒.烈焰熊熊的新季——展望蔡丽双朗诵散文诗处女作集《新季》[J].散文诗世界,2008,0(1):72-73.
-
6嘉客.太狠了[J].意林,2014,0(11):60-60.
-
7王安忆.散文三篇[J].长城,2001,0(5):124-129.
-
8贾美学.老同学聚会[J].诗词月刊,2015(4):84-84.
-
9许永强.蛙声[J].晚霞(上半月),2013(5):37-37.
-
10罗宗强.台湾召开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研讨会[J].文学遗产,1993(5):12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