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评论》
2003年第5期38-45,共8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参考文献4
-
1严力.我也与白洋淀沾点边[J]诗探索,1994(04).
-
2谢冕.失去了平静以后[J]诗刊,1980(12).
-
3顾工.两代人——从诗的“不懂”谈起[J]诗刊,1980(10).
-
4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J]诗探索,1980(01).
同被引文献17
-
1动态[J].外国文学评论,1998(4):136-139. 被引量:1
-
2刘复生.多多诗歌写作的历史演进[J].扬子江(评论),2009(1):71-75. 被引量:4
-
3李润霞.在喧嚣中寻找诗歌的路标[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5):15-18. 被引量:3
-
4李润霞.“潜在写作”研究中的史料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3):270-280. 被引量:21
-
5李润霞.当代诗歌编选中的问题与方法——关于《朦胧诗新编》的讨论综述[J].南方文坛,2005(2):59-62. 被引量:2
-
6李润霞.论“白洋淀诗群”的文化特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9-25. 被引量:7
-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96-140.
-
8廖亦武.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C].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
-
9哑默.贵州方向:中国大陆潜流文学浅议.方向,1997,(9).
-
10李润霞.从潜流到激流--博士论文内容提要.当代作家评论,2001,(5).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司真真.朦胧诗论争中的小插曲与大智慧——论艾青与朦胧诗论争[J].理论月刊,2013(4):57-60.
-
2蒋登科,李胜勇.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164-170. 被引量:1
-
3王俊虎.朦胧诗代表人物与老一代诗人关系探微[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2):79-83.
-
4李胜勇.朦胧诗人与地下沙龙、归来诗人和现代主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83-89. 被引量:2
-
5梁笑梅,刘牧宇.新时期文学期刊的传播策略与文学秩序的重建——以《诗探索》创刊号为考察中心[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1):84-91.
-
6李建立.创造现实的文学行动——《今天》(1978—1980)发刊词解读[J].文艺争鸣,2020(12):59-68. 被引量:5
-
7冯强.朦胧诗·三个崛起·新诗潮[J].文艺争鸣,2022(4):69-76.
-
8王志刚.朦胧诗的经典化历程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0(24):48-49.
-
9艾芸芸.两代诗人的分歧与选择——关于艾青与朦胧诗人论争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4(10):310-311.
-
10许永宁.群体的焦虑与朦胧诗争论[J].郑州师范教育,2016,5(1):54-58.
-
1刘奎.陈映真与理想主义之困[J].艺术评论,2017(3):58-63. 被引量:2
-
2马兵.从50后到90后[J].当代小说,2012(3):75-77.
-
3乔迁.你就是不能打我[J].故事世界,2006,0(14):25-26.
-
4祁顶.鲜花拱门[J].满族文学,2001(2):39-41.
-
5任宇红.栀子花[J].雨花,1997,0(2):50-50.
-
6帷幕情意浓浓超惬意[J].幸福(时尚育儿),2016,0(5):4-4.
-
7张桃洲.穿过学堂的拱门(组诗选三)[J].延安文学,2002,0(4):226-227.
-
8李元业.他在时间的拱门里垂老(组诗)[J].雪莲,2017,0(3):95-97.
-
9积雪草.请来一份夕阳[J].时代青年(哲思),2015,0(5):2-2.
-
10陆士根.故宫游[J].诗词月刊,2016(8):72-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