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东南学术》
2003年第5期50-51,65-72,共10页
Southeast Academic Research
二级参考文献6
-
1Michael E.Porter: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 1998,P77-90.
-
2UNEP.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8.1-2.
-
3T.E.Graedel&B.R.Allenby:IndustrialEcology,
-
4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被引量:504
-
5刘琦岩.中国如何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簇群[J].中国科技产业,2001(3):32-35. 被引量:18
-
6池仁勇.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特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8):27-31. 被引量:57
共引文献251
-
1吕宁,黄迪,王欣,冯凌,王金伟,刘霄泉.北京市冰雪运动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与模式[J].中国生态旅游,2021,11(6):846-857. 被引量:9
-
2杨霞,汪慧敏,江畅.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实证分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9(4):126-138. 被引量:6
-
3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13-20. 被引量:110
-
4孙波,汪菊.绿色供应链构建实施要点[J].经济师,2006(6):222-223. 被引量:1
-
5张宏武,童辉.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与产业生态化[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2):240-242. 被引量:1
-
6詹新寰,孙忠利,王先亮.产业融合机制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6):1-4. 被引量:28
-
7李平.论产业发展生态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58-61.
-
8马庆栋,常景铎.县域主导产业的生成分析[J].全国商情,2005(7):25-26. 被引量:2
-
9卞彬,倪春华.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政府作用[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06,7(4):73-75. 被引量:2
-
10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18(5):14-17. 被引量:16
同被引文献203
-
1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5):22-29. 被引量:71
-
2杜传忠,韩元军,张宪国.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及粘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32(5):5-11. 被引量:23
-
3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5):29-36. 被引量:95
-
4乔国栋,陈东.珠三角竞争力为什么下降了[J].商周刊,2003,0(29):28-29. 被引量:2
-
5耿骞,Charles T.Townley,黄崑.知识管理在中美教育机构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4-31. 被引量:16
-
6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25(4):104-109. 被引量:55
-
7刘建江,徐长生,袁冬梅.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5):10-15. 被引量:13
-
8王雷.国际上四种典型产业集群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7(4):14-18. 被引量:5
-
9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36-43. 被引量:157
-
10李俊杰.投资环境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4,19(5):34-39. 被引量:29
引证文献22
-
1隋广军,申明浩.产业集聚生命周期演进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11):39-41. 被引量:22
-
2谢贞发.产业集群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评论,2005(5):118-124. 被引量:39
-
3闻曙明,施琴芬,王剑敏.高等教育集聚与高校隐性知识管理互动分析[J].江苏高教,2006(1):21-23. 被引量:13
-
4芦伟.浙江产业集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1):27-30. 被引量:1
-
5陈宪.构建贫富和谐共处的公共空间[J].沪港经济,2006(8):53-53.
-
6孙玲芳,陈军.船舶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船舶工程,2006,28(5):74-77. 被引量:11
-
7马艳艳.动态视角下的产业集聚能力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4):67-70. 被引量:2
-
8张弢,李松志.产业区域转移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模型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8(1):49-53. 被引量:24
-
9杨正栋.浙江产业集聚规模效应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外资,2010(8):185-186. 被引量:1
-
10刘芬.中国制造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视角,2010,29(6):67-6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47
-
1张楠,乔家君,肖杰,刘洋,姬晓雅,王志鹏.区位熵视角下乡村产业发展时空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3(6):645-656.
-
2刘思峰,阮爱清,方志耕,施红星,赵亮.产业集群租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516-520. 被引量:1
-
3彭兰,冯邦彦.基于梯度转移理论的广东省产业转移研究[J].江苏商论,2009(8):128-130. 被引量:10
-
4张敏.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10):149-152. 被引量:10
-
5雷志柱,雷育生.基于信任视角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25-130. 被引量:6
-
6郭美斌.旅游与工业交互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探讨——以乐山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28(4):136-138. 被引量:1
-
7罗若,愚申琴.区域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政府引导作用模型[J].区域经济评论,2013(3):23-29. 被引量:5
-
8徐莉,王茂.开封市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研究[J].工业建筑,2015,45(2):170-173. 被引量:3
-
9张炜,廖婴露.论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J].求索,2005(11):24-25. 被引量:8
-
10常贵智,李艳霞,耿翔宇.集群内中小企业共用物流中心研究[J].物流技术,2006,25(4):21-23. 被引量:3
-
1两岸塑料产业深度合作前景广阔[J].化工科技市场,2009,32(6):47-47.
-
2龙开元,谢光辉,谢炳庚.湖南省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J].经济地理,1999,19(6):71-74. 被引量:16
-
3高思兵.新技术革命与农业发展[J].农牧产品开发,1999(5):4-5. 被引量:1
-
4倪琳,王先和.湖北省老河口市耕地资源时序演变机制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23-25.
-
5立足自主创新[J].装备制造,2008,0(1):25-28.
-
6汪树新,杨钢桥.农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与机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3):6-10. 被引量:1
-
7邬焜.西安市信息经济发展程度定量测度及未来发展预测[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2):45-49.
-
8许宗宪.安徽省耕地资源时序演变机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2):1090-1091.
-
9林崇,温文富.发电企业资产重组浮上水面[J].中国电业,2002(5):32-33.
-
10中国人民银行赞皇县支行课题组,韩素国,王增春.粮价“断崖状”波动现象调查分析[J].河北金融,2008(12):3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