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有中心到无中心:国际共运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俄成为国际共运的中心。苏共和苏联对国际共运的扩大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也形成了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的作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以后 ,苏共以“中心”和“老子党”自居 ,继续其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作风 ,产生了恶劣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对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但中共又不适当地提出了“以苏为首”。中苏论战期间 ,毛泽东认为苏共已经变修 ,错误地作出国际共运的中心转移到中国的判断。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作出国际共运没有中心、中国不是中心的论断 ,提出中国决不当头 ,各国应独立自主。从此 ,国际共运进入各国独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阶段。
作者 李明斌
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61,共5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2 0 0 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 0 1AKS0 0 3 )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2 0 0 1年资助计划项目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8]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 2[2]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 3师哲,李海文.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J].百年潮,1997,0(2):11-17. 被引量:15
  • 4[5]中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新中国外交风云:第1辑[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 5[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 6.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 7[11]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 8[12](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赫鲁晓夫传[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83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