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J001-J001,共1页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同被引文献21
-
1詹承绪.永宁纳西族母系父系并存家庭试析[J].中国社会科学,1981(4):209-220. 被引量:4
-
2山兰.《中亚通史》出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186-186. 被引量:1
-
3梁茂春.什么因素影响族际通婚?——社会学研究视角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04(3):173-187. 被引量:31
-
4王锋.全球化的挑战与民族文化的应答——当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J].西北民族研究,2004(3):196-201. 被引量:4
-
5高永久,刘庸.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6):24-28. 被引量:6
-
6韩俊魁.两个文本中关于纳人共居的比较与评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6):38-42. 被引量:2
-
7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122-133. 被引量:374
-
8何旺.思想·问题·文化[J].思想战线,2005,31(1):1-1. 被引量:1
-
9杨圣敏.环境与家族:塔吉克人文化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2-8. 被引量:27
-
10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54-58.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24
-
1蒙祥忠.费孝通对贵州民族研究工作的贡献及当代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2):163-169. 被引量:1
-
2张丽梅,胡鸿保.学派琐谈——围绕“中国学派”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5,35(3):111-115. 被引量:2
-
3黄安辉.中国京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10(2):125-130. 被引量:11
-
4佟春霞,阎耀军.人类学之于公共管理实践的历史渊源及重要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2):32-37. 被引量:5
-
5张丽梅,胡鸿保.中国民族学学科史研究概述[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9-115. 被引量:1
-
6任军,李正东.发挥民族学学科优势 助力宁夏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宁夏党校学报,2013,15(5):58-62.
-
7王璐.潜在的“人类” 显在的“民族”——中国人类学的民族情结[J].青海民族研究,2015,26(3):37-40. 被引量:1
-
8李森.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刍议[J].现代交际,2016(3):155-156.
-
9徐黎丽,孙秀君.论民族志文本的中国价值[J].思想战线,2016,42(1):51-57. 被引量:6
-
10袁同凯,袁兆宇.民族志和民族学概念的西方脉络及其历史遗产[J].民族研究,2016(4):25-39. 被引量:7
-
1冯园园.民族区域自治角度看“族群”[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13-17.
-
2曹卉.近年来族群问题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74-77. 被引量:9
-
3袁剑.游牧社会视角下的满蒙历史:清代族群问题再思考[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0(3):99-112.
-
4祁进玉.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1):20-27. 被引量:9
-
5许多天.群体的差异性与互动性——对“族群”概念的再认识[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0(35):171-172. 被引量:1
-
6马戎.如何思考中国的民族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3):29-36.
-
7范可.略论族群认同与族别认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4):52-58. 被引量:3
-
8徐新建.族群问题与校园政治——“族群研究”在哈佛[J].思想战线,2006,32(4):10-19. 被引量:2
-
9蒋俊.论尼日利亚的族群问题与国家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5):59-63. 被引量:2
-
10胡亚玲.关于我国族群研究的若干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140-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