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生命写成的富于“思想”的书——读高连峻的遗著《中国婚姻家庭史》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7-279,共3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二级参考文献13
-
1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2):4-13. 被引量:73
-
2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J].青年杂志,1916,1.
-
3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页.
-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1—3页,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
-
5参见《钏影楼回忆录续编》第154-162页,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
-
6鲁迅的《我之节烈观》等文章反映出他的一个认识,认为中国文化至宋代以后不再具备自我更新的潜能,这是他1907年以至五四时期借助于魏晋思潮而非晚明思潮以求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
7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J].东方杂志,.
-
8参见蔡元培《北大进德会旨趣书》,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124-128页,中华书店1984年版.
-
9北京大学日刊,1918,.
-
10参见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第8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共引文献33
-
1逄增玉,逄乔.区域文化和地方路径与文学研究的视域及方法——以现代东北区域文化和文学为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2):112-121.
-
2郑丽娜,宋依洋.东北作家群崛起因缘新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63-68.
-
3宋宁.无地栖居:从“旅心”到“流亡”——论穆木天的诗歌创作与“东北”情结[J].菏泽学院学报,2005,27(6):6-8. 被引量:2
-
4贺仲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构建中的外在因素影响——以丁玲等文学史评价为中心[J].理论学刊,2013(8):117-121. 被引量:2
-
5吴玉杰.大地的声音——东北作家群的文化体认与民族确证[J].鸭绿江,2014(1):96-102.
-
6陈方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穆木天——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文学论(二)[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86-91. 被引量:3
-
7马伟业.对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再认识[J].学术交流,2006(8):173-176. 被引量:6
-
8张传敏.《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以“五四”小说中的性爱主题为参照[J].广西社会科学,2007(9):133-136. 被引量:4
-
9陈方竞.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中的左翼理论资源(四)[J].鲁迅研究月刊,2007(9):12-19. 被引量:1
-
10金钢.科尔沁旗草原上的聂赫留朵夫——论“丁宁”形象塑造对“聂赫留朵夫”的原型借鉴[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59-62. 被引量:2
-
1聂景春.感受[J].东北史地,2003,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