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国际经济合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4,共4页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同被引文献114
-
1黄亚勤.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瓶颈因素[J].求实,2003(z1):165-166. 被引量:5
-
2余暜雕,蔡旭阳,卢丽.成长三角:理论与现实——图们江与湄公河地区“成长三角”开发实践的比较[J].东北亚论坛,1999,8(4):1-6. 被引量:9
-
3惠晓峰,时凯,何绍元.次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是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选择[J].管理科学,1995,11(6):11-13. 被引量:1
-
4卢光盛,张励.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关系:一种区域性公共产品的视角[J].国际展望,2010,2(3):36-48. 被引量:6
-
5董藩,郭波.沿边次区域合作与中国对外经济规划的调整[J].财贸研究,2004,15(4):23-30. 被引量:8
-
6施本植.湄公河流域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构想[J].国际贸易,1995(A06):9-11. 被引量:4
-
7柴燕玲.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4(9):40-46. 被引量:6
-
8范爱军,于增成.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J].亚太经济,2005(1):60-63. 被引量:6
-
9冼国义.区域经济合作:新特点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4,25(12):84-86. 被引量:7
-
10陈文理.区域公共产品的界定及分类模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17(2):34-37. 被引量:27
引证文献14
-
1汤学兵.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动力和发展趋势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31-36. 被引量:5
-
2刘秀玲,苗芳,肖杨.次区域经济合作与边境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5(4):54-57. 被引量:6
-
3董锐.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演进及理论研究综述[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7(5):21-26. 被引量:9
-
4杨玉珍,任贯中,杨洋.我国泛亚桥头堡群建设的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2):12-15. 被引量:6
-
5梁双陆,陈瑛.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地域性聚集机理研究[J].南方经济,2012,41(9):143-155. 被引量:5
-
6梁双陆.经济一体化分层与次区域国际经济一体化特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3,29(3):36-40. 被引量:2
-
7闫亚娟.边界效应转化下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合作研究[J].北方经贸,2014(12):2-3.
-
8柳建文.“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国际次区域合作问题研究[J].国际论坛,2017,19(3):1-7. 被引量:12
-
9展妍男.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差异与对接[J].国际经济评论,2017(4):149-159. 被引量:10
-
10刘晓伟.“一带一路”倡议下次区域合作机制化限度研究——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例[J].南亚研究,2019(1):101-116.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69
-
1王蓓蓓,陈中瑶,顾欣,刘贞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电力贸易格局与建设时序研究[J].全球能源互联网,2021,4(1):77-85. 被引量:2
-
2贺舒婷.“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印经贸合作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产经,2020(6):81-83. 被引量:1
-
3石友梅.我国区域合作的理论演进与思考[J].长江技术经济,2020(S02):228-229.
-
4胡志丁,骆华松,夏显芳,阳茂庆.次区域合作及其发展的成因——一个跨学科视角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2):34-41. 被引量:14
-
5冉光和,鲁钊阳,冉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30(4):106-112. 被引量:3
-
6吴世韶.从“次区域经济合作”到“次区域合作”:概念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1(1):131-135. 被引量:6
-
7胡志丁,骆华松,熊理然,张伟.次区域合作研究方向的变迁及其重新审视[J].人文地理,2011,26(1):61-65. 被引量:5
-
8胡志丁,吴殿廷.次区域合作均衡及其政策含义——一个博弈论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1,27(10):71-76. 被引量:4
-
9胡志丁,骆华松,李灿松,张伟.地缘安全视角下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及其优化组合[J].人文地理,2012,27(3):73-77. 被引量:28
-
10施江义.西双版纳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2(24):142-143. 被引量:1
-
1陈芳平.亚太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J].国际金融探索,1993(1):11-13.
-
2张兵,盛强,汤建中.云南省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构想[J].经济地理,1999,19(6):36-40. 被引量:1
-
3梁文恬,朱洪兴.论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边界效应的动力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7(02X):3-3. 被引量:5
-
4武海峰.经济全球化、投资自由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3,17(1):4-7.
-
5林明.昆明在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南亚南亚信息,2000(10):2-4.
-
6李罗力.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次区域经济合作[J].全球化,2012(5):50-52.
-
7曹玉书.加快推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J].当代广西,2006(16):35-35. 被引量:1
-
8刘霜桂.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走向探析[J].信息窗,2002(3):33-36.
-
9卫志民.繁荣的依据——我和我所认同的经济学观点[J].财经问题研究,2002(8):3-6. 被引量:1
-
10张鑫.“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南跨境次区域农业一体化合作[J].广西民族研究,2017(2):162-170.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