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到归依——论《红楼梦》创作的潜在心理动机
From Loneliness to Returning and Depending: on Potential Mentality Motivation for Creating Dream of a Red Chamber
摘要
探索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心理动因,指出从孤独到归依的心理体验正是他创作《红楼梦》的潜在原因。
出处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
参考文献5
-
1约翰·波尔比.《失落、悲伤与忧郁-依恋与失落之三》("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Attachment and Loss, 3", 1980年伦敦版),第442页.
-
2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159页,第160-161页.
-
3安东尼·斯托尔著,张嘤嘤译.《孤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第31页.
-
4陈仲庚 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
-
5《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第225页.
-
1韩秀丽.《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J].焦作大学学报,2008,22(4):19-20.
-
2冯其庸.《清代评点本红楼梦丛书》序[J].红楼梦学刊,2002(3):176-178.
-
3徐萍,韩克祥.浅谈《西厢记》对《红楼梦》创作之影响[J].南京农专学报,1999,15(4):84-86.
-
4鲍晨.浅析《史记》和《红楼梦》创作上的共通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5):19-20.
-
5郁永奎.试论《红楼梦》创作之谜[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6-29.
-
6邹宗良.初进荣国府,黛玉是多大?——关于《红楼梦》创作与版本问题的探讨[J].红楼梦学刊,2014(1):165-188. 被引量:3
-
7杜景华.《红楼梦》创作的人文环境[J].红楼梦学刊,2005(2):145-174. 被引量:2
-
8张志.论曹寅和曹雪芹祖孙二人的爱竹情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96. 被引量:1
-
9姚民治.大观园中的鼓乐弦歌——元明清戏曲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2(6):11-13.
-
10欧阳伟华.《红楼梦》詈语及其文化蕴含[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