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三)——Zolleverein(关税同盟)煤矿及鲁尔区煤矸石山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14
The Multifaceted Industrial Tourism in Germany Ⅲ
出处
《现代城市研究》
2004年第2期4-8,共5页
Modern Urban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34
-
1谢嫒雯,梅洪元.资源转化下的我国雪上运动场馆应对策略[J].当代建筑,2020(6):16-21. 被引量:5
-
2何跃军,叶小齐.恢复生态学理论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性[J].贵州林业科技,2004,32(2):8-12. 被引量:4
-
3王春雷.关于区域旅游规划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82-84. 被引量:15
-
4谢宏全,张光灿.煤矸石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3):27-30. 被引量:55
-
5吴庆洲.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上)[J].古建园林技术,1994(4):21-28. 被引量:11
-
6胡振琪,赵艳玲,程玲玲.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3-8. 被引量:70
-
7李凤明,王儒军,王存煜.资源枯竭型矿区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J].煤矿开采,2004,9(3):7-10. 被引量:19
-
8蔡晴,王昕,刘先觉.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以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7):16-19. 被引量:17
-
9李开宇,王兴中,孙鹏.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6):28-31. 被引量:37
-
10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十)——彰显汽车文化的“大众汽车城”[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0):8-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4
-
1李鹏波,吴军.煤矸石山重建景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2):355-359.
-
2付梅臣,吴淦国,付薇.矿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研究[J].采矿技术,2006,6(3):93-96. 被引量:19
-
3杨主泉,胡振琪,王金叶,陈胜华.煤矸石山复垦的恢复生态学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7(6):35-36. 被引量:37
-
4周学鹰,马晓.重塑矿山工业景观规划实验(之一)——兖矿集团济宁三号井煤矸石山宝塔景观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07,25(10):76-78.
-
5谭文兵,卢静.开发矿山旅游资源 打造新型旅游产业[J].矿山机械,2008,36(22):1-5. 被引量:2
-
6徐春燕,李茜.国外矿业旅游开发模式初探[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60-63. 被引量:6
-
7曹荣,侯运炳,林大超.矿业遗迹保护风险内涵的二元特性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0,12(1):84-88. 被引量:3
-
8杨世军.煤矿矸石山生态恢复[J].露天采矿技术,2010,25(6):84-86. 被引量:9
-
9姚连红.七台河矿区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初探[J].中国电子商务,2013(3):257-257.
-
10钟影,张鑫,杜丽燕.基于AHP法的矿山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铜陵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7):20-2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77
-
1刘凤飞,樊华,葛文峰.鸡西矿区资源环境问题与持续利用策略[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1):37-38. 被引量:2
-
2张成才,陈奇伯,张先平.北方煤矸石山生态修复植物筛选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96-98. 被引量:10
-
3石长金,刘建新,荆卉.黑龙江省煤矿区地质灾害与防控措施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8,35(3):60-62. 被引量:6
-
4谭文兵,卢静.开发矿山旅游资源 打造新型旅游产业[J].矿山机械,2008,36(22):1-5. 被引量:2
-
5史兴民.煤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山西平朔安太堡煤矿为例[J].生态经济,2009,25(5):105-108. 被引量:7
-
6王平.鹤岗煤矿的资源环境解构与科学发展途径[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9(2):43-45.
-
7邱文,郭东罡,上官铁梁.浅析山西乡镇煤矿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34(4):152-156. 被引量:5
-
8程功林,陈永春.煤矸石山的危害及植被生态重建途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37(4):54-56. 被引量:14
-
9李鑫,王平,勇丽波.鸡西矿区水土流失发展态势及其防控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7(6):127-128.
-
10李日新.七台河市城矿区生态环境防治策略[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1):32-34. 被引量:3
-
1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二)——世界文化遗产弗尔克林根炼铁厂[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1):10-16. 被引量:7
-
2巫莉丽,隋淼.德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德国研究,2006,21(2):54-58. 被引量:18
-
3顾朝林.评《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J].地理研究,2009,28(1):271-271. 被引量:1
-
4朱利青.工业遗产旅游和鲁尔区[J].地理教学,2003(12):6-7. 被引量:1
-
5刘会远,李蕾蕾.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1):119-125. 被引量:23
-
6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九)——“黄针”串起的工业旅游路线[J].现代城市研究,2004,19(9):15-21. 被引量:4
-
7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一)[J].现代城市研究,2003,18(6):23-26. 被引量:17
-
8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9(4):206-209.
-
9曹英,刘耀华.关税同盟与德国统一的“小德意志道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7(1):66-68. 被引量:1
-
10张娜,韩少秀.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研究——以大同市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3(4S):22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