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与创作》
2004年第1期14-15,27,共3页
Criticism and Creation
二级参考文献32
-
1杨春时.文学本质新论[J].学术月刊,1999,31(4):67-70. 被引量:3
-
2蔡拓.文化的全球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1(5):61-67. 被引量:24
-
3哈贝马斯,曹卫东.欧洲是否需要一部宪法?[J].读书,2002(5):83-90. 被引量:30
-
4威廉·哈维兰 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
5丹尼尔·贝尔 高锯等译.《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4..
-
6赵刚.“社会学如何才能跟激进民主挂钩”[J].《台湾社会研究》,2000,9.
-
7汤一介.“文化的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价值资源”[A]..《跨文化对话(1)》[C].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
8乔治·瑞泽尔 顾建光译.《社会的麦当劳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
9F·詹明信 张旭东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三联书店,1997..
-
10明赫 应星译.“美国与欧洲的社会理论”[J].《国外社会学》,1998,(2).
共引文献41
-
1倪稼民.文化张力:在全球化进程中凸现[J].理论探索,2004(5):22-24. 被引量:1
-
2黄修己.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文学评论,2004(5):5-13. 被引量:20
-
3吴东.文学效益与文学的未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4):41-43.
-
4赖大仁.文学精神价值重建的必要与可能——近十年来文学精神价值重建问题讨论述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1):141-148. 被引量:1
-
5李琦,张理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7(2):47-50. 被引量:1
-
6张剑.“现代性”视野下的理性问题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
-
7申小翠,吕催芳.“全球主义”的内涵及其谱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68-73. 被引量:4
-
8吴秀明,马西超.整体性文学史编写的两个纠结点——关于“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几点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7(3):166-172. 被引量:1
-
9康长福.论沈从文的经典观[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5):1-4. 被引量:1
-
10袁金刚.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研究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6):29-3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9
-
1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文艺研究,2002(6):15-24. 被引量:169
-
2宋生贵.文学自身价值取向论[J].文史哲,1989(1):35-38. 被引量:1
-
3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兼与J·希利斯·米勒先生商榷[J].文学评论,2002(1):116-121. 被引量:50
-
4陈骏涛.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描述[J].东方文化,2001(1):103-110. 被引量:5
-
5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131-139. 被引量:516
-
6赖大仁.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5(3):102-108. 被引量:22
-
7李夫生.批判“米勒预言”的批判——近年来有关“文学终结论”争议的述评[J].理论与创作,2006(5):7-11. 被引量:12
-
8崔海峰.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J].文艺争鸣,2010(4):164-167. 被引量:1
-
9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J].文学评论,2003(5):30-39. 被引量:124
-
1金惠敏.向五四精神挑战:池莉的“人生”三部曲[J].小说评论,1997(4):27-32. 被引量:4
-
2阎秋霞.再论“张平文学”的当代价值[J].文艺争鸣,2013(5):118-120. 被引量:1
-
3张方丽.白人眼中的“上帝”——论《在路上》中的黑人形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6):126-127.
-
4初清华.新时期之初小说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想象[J].文学评论,2005(6):79-85. 被引量:2
-
5张捷鸿.从大众文化到公众文化[J].文艺研究,2002(2):156-158. 被引量:1
-
6耿传明.新写实异于“旧写实”的新意探源[J].艺术广角,1997(4):42-47.
-
7陈晓明.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J].大家,1999,0(5):194-207. 被引量:9
-
8吴东.从创作动机看文学的层次性特征[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7-19. 被引量:1
-
9董希文,孙彩惠.民间文艺与大众文艺辨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18.
-
10杨扬.从典故运用看黄海两岸俗文学的相互影响[J].文献,1998(2):118-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