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黑龙江省内许多有艺术特长的中学生,都在家长的陪伴下涌到哈尔滨的这所以培养艺术特长生著称的高中来借读。为了照料孩子们三年的高中生活,许多家长抛家舍业,在这所高中周围的平房、居民楼里“安营扎寨”。他们戏称,自己住进了“陪读村”。 2003年仲春的一个下午,我应约来到那家小饭店时,主角们都已经到齐了。“村长”老于一边招呼我落座,一边举起了酒杯:“明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我为啥要张罗这顿饭呢?大家都不是外人,我们这些当爹娘的,为孩子能考上个理想的大学,为了孩子未来有个好前程,在这儿,背井离乡三年了,今天总算熬出个头了。明天,咱们就要带着孩子陆续地回家,准备考试了。喝下这杯送行酒,也算我们老兄弟姐妹的缘分。” 在座的十几个成年人一同举起了酒杯,酒精刺痛了每个人的泪腺,众人的泪水夺眶而出;孩子们在一旁也学着大人们的模样,大呼小叫,他们似乎也压抑了太久,要借此时来释放。一个个家庭、姓氏不同,经历却是那么的相似。同在一个屋檐下,两代人的心底却蕴藏着截然不同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