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54-58,共5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共引文献7
-
1冉思尧.名实·制度·人事:萧军《文化报》事件新探[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1):100-118.
-
2陈亚丽.论萧军散文中的文艺思想和文化人格[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6):69-83.
-
3宋喜坤,张丽娟.《文化报》研究资料考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2):139-145. 被引量:1
-
4秦林芳.从“同路”到“分道”——延安时期的丁玲与萧军[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6):16-29.
-
5宋剑华.自我的膨胀与萧军的悲剧——从《萧军日记》谈起[J].南方文坛,2020(2):114-122. 被引量:2
-
6宋剑华.狂妄的“朝圣者”——关于萧军在延安的几个问题[J].齐鲁学刊,2021(5):147-153.
-
7张全之,金智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J].学术月刊,2023,55(9):142-151.
同被引文献13
-
1郭建飞.热奈特的类文本理论及其效应[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153-160. 被引量:8
-
2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29(4):39-46. 被引量:86
-
3许德金.类文本叙事:范畴、类型与批评框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0(2):29-36. 被引量:28
-
4赵毅衡.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10(2):2-8. 被引量:128
-
5金宏宇.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J].中国社会科学,2012(6):170-183. 被引量:90
-
6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祝克懿(译),宋姝锦(译),黄蓓(校).词语、对话和小说[J].当代修辞学,2012(4):33-48. 被引量:91
-
7陈昕炜.基于副文本体系的序跋文本研究[J].理论界,2014(1):151-153. 被引量:3
-
8蔡志全,裴艳丽.副文本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现状述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2):56-62. 被引量:3
-
9金宏宇,耿庆伟.文学文本四维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101-107. 被引量:5
-
10耿强.翻译中的副文本及研究:理论、方法、议题与批评[J].外国语,2016,39(5):104-112. 被引量:101
-
1徐塞.萧军创作的艺术风格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8(4):66-72.
-
2丛瑞华.评萧军萧红的两部小说[J].社会科学战线,2002(1):267-269. 被引量:1
-
3徐元容.《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比较[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1995,17(3):47-48.
-
4鲁迅批评“奴隶总管”[J].福建党史月刊,2014(11):31-31.
-
5郭剑卿.“越轨的笔致”:萧红笔下的鲁迅书写[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2(12):49-51.
-
6马煜中.肖军和他的《八月的乡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Z1):63-65.
-
7刘春生.一部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重读萧军的《八月的乡村》[J].林区教学,2005,0(4):4-5.
-
8王朝柱.鲁迅和“奴隶社”的青年作家[J].中国作家(文学版),1990,0(2):121-155.
-
9李宝群.八月的乡村[J].戏剧文学,2014(7):22-38.
-
10钟立红.八月的乡村[J].师资建设,2013(11):115-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