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前期形态的内在嬗变及其历史情境
被引量:7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22,共12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63
-
1毛泽东.《鲁迅论》[J].文献,1938,.
-
2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J].文学评论,1988(6):4-17. 被引量:42
-
3鲁迅身上的这种"圣人"光环的一个特殊性,表现在它对历史上的鲁迅和他那些实实在在留存至今的著作,具有特殊的选择性的遮蔽和简化.这一点在"圣化"和"妖魔化"鲁迅的人们那里,有或正或反的各种不同的具体表现方式.
-
4《忽然想到(七)》作于1925年5月10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12日《京报副刊》.
-
5除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外,鲁迅当时还以北洋政府教育部职员和北京部分大中学校兼任教师的身份从事社会工作,但这些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显然都不及前者.
-
6这种心迹正如鲁迅后来在《野草·题辞》(1927)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前,第159页).
-
7具体篇目大致如下:《渡河与引路》、《随感录五十八》、《随感录五十九》、《随感录六十五暴君的臣民》、《无题》(1921)、《无题》(1922)、《即小见大》、《看了魏建功君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声明》、《娜拉走后怎样》、《记"杨树达"君的袭来》、《关于杨君袭来事件的辨正》、《"音乐"》、《论照相之类》、《咬嚼之余》、《诗歌之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忽然想到(一至四)》、《通讯》(1925年3月致徐炳昶)、《杂语》、《夏三虫》、《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杂感》.
-
8已有许多论证详实可靠的研究报告证明,这8篇文言论文中除《文化偏至伦》和《破恶声论》以外的其余各篇中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译述痕迹.但我以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分析解读这8篇文言论文的基础上,得出并坚持如下结论:鲁迅留日时期在文化思想和社会思想上,接受了较之同时代一般的中国新派知识分子来源和范围远为宏阔复杂并且也更具深度的外部影响.
-
9《狂人日记》创作于1918年4月2日,在此之前,钱玄同为给《新青年》组稿而频繁造访鲁迅,已持续有近8个月之久.参阅《鲁迅年谱》第一卷(李何林主编,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9月增订版,第365页.
-
10筹办《新生》时间约为1907年夏.参阅《鲁迅年谱》第一卷,同前,第187页.
共引文献186
-
1周珉佳.戏剧影视作品中的鲁迅形象与“后鲁迅时代”[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0(4):167-176. 被引量:1
-
2刘学明.平凡中见伟大——重读《自嘲》,兼评鲁迅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4(4):68-70. 被引量:1
-
3王光明.自由诗与中国新诗[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61-172. 被引量:14
-
4王苹,程冷杰,PieterBekker.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写作和治疗[J].鲁迅研究月刊,2004(9):41-49. 被引量:4
-
5贾冀川.民族电影:全球化语境下的困惑与命运[J].当代电影,2004(6):122-124. 被引量:3
-
6王景科,崔凯璇.论鲁迅、史铁生独语中生命哲学之异同[J].山东社会科学,2004(11):43-46. 被引量:4
-
7丸山昇.活在二十世纪的鲁迅为二十一世纪留下的遗产[J].鲁迅研究月刊,2004(12):4-9. 被引量:11
-
8张华,公炎冰.一九二二年北京大学讲义费风潮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65-67. 被引量:5
-
9王富仁.“新国学”论纲(上)[J].社会科学战线,2005(1):87-113. 被引量:49
-
10顾琅川,顾红亚.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与嵇康[J].鲁迅研究月刊,2005(1):71-78.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93
-
1郭海军,孙宗胜,康相坤.现代传媒与鲁迅杂文[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6):29-31. 被引量:4
-
2南方.中国视协鼎力南方五台合力 中国电视“南方杯”论文开评、“南方论坛”筹谋议定[J].南方电视学刊,2004(3):94-94. 被引量:1
-
3程光炜.“想像”鲁迅——当代的鲁迅研究及其他[J].南方文坛,2003(4):20-28. 被引量:6
-
4王吉鹏,臧文静.鲁迅与魏晋文学[J].沈阳大学学报,2003,15(1):31-34. 被引量:2
-
5路文彬.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历史局限[J].书屋,2003(1):20-34. 被引量:19
-
6《天津社会科学》简介[J].天津社会科学,2004(4):43-43. 被引量:5
-
7罗淑芳.谈谈鲁迅杂文中词语与句子的变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14(1):48-50. 被引量:1
-
8郭海军.从“杂感”到“杂文”——鲁迅杂文的文体辨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2):16-19. 被引量:1
-
9刘泰隆.略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68-74. 被引量:1
-
10郜元宝.“胡适之体”和“鲁迅风”[J].文学评论,1998(1):63-72.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7
-
1崔云伟,刘增人.2003年鲁迅研究论文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1):28-34.
-
2魏建,卢国华.2003年现代文学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1):251-284. 被引量:3
-
3王来迎,李强,付伟强.近十年鲁迅杂文艺术特质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报,2007,23(3):35-39. 被引量:1
-
4赵学勇,张小刚.鲁迅杂文研究十年[J].鲁迅研究月刊,2007(7):79-86. 被引量:1
-
5刘殿恒.十字轴渗碳淬火膨胀量的确定及应用[J].机械工人(热加工),1999,23(12):31-31.
-
6杨世海.鲁迅与非基督教运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3):158-163. 被引量:4
-
7王海燕.杂感的自觉与自我形象的再度确立——1925年的鲁迅[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35(4):63-66.
二级引证文献9
-
1郜元宝.错位的问与答——透过显克微支《炭画》看鲁迅“祝福”[J].中国比较文学,2023(4):87-102.
-
2孙贝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研究回顾[J].基督宗教研究,2022(1):545-561.
-
3秦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进展、任务与期待[J].江西社会科学,2005,25(9):7-17. 被引量:3
-
4石柏胜.新世纪沈从文研究内容特色与成果表现形式[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50-52.
-
5杨甲甲.觉悟之后的战斗--简析鲁迅《娜拉走后怎样》中的女性经济权问题[J].北方文学(下),2013(6):33-34.
-
6陈粉霞.简论鲁迅两篇杂文写法上的异同[J].成才之路,2019,0(28):79-80.
-
7陆东平.《祝福》主人公之探讨[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1(9):94-101.
-
8彭瑞康.近20年“非基督教运动”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22,34(1):75-80.
-
9宋声泉.“思想淡出,学问凸显”的年代叙事症[J].当代文坛,2023(3):72-77.
-
1邓牛顿.说“清”[J].文艺争鸣,1990(1):23-25.
-
2杨春海.“跌衬”修辞谈趣[J].阅读与写作,2009(5).
-
3徐群英.试析《青春之歌》中女性的解放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6):200-201. 被引量:6
-
4邓洪波.论真实和自由对作家的恩惠与制衡[J].学理论,2013(15):182-184.
-
5张顺.论《故事新编》中的食物意象[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6(7):13-15.
-
6“都市文化进程与当代都市文学高峰论坛”简讯[J].探索与争鸣,2015(2):16-16.
-
7苏芩.半分钟定胜负[J].意林,2012,0(20):43-43.
-
8刘辉.从小说《消逝的大列》谈陆宝华的小说创作[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5):75-76.
-
9姚雪红.《诗经》中的道德伦理意识对后世的影响[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0,0(6):195-196. 被引量:1
-
10刘志荣.个人的觉醒与新的诗歌的诞生[J].诗探索,2005(1):104-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