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的黑暗,还是黑暗的内部——鲁迅笔下女性深层心理活动分析
被引量:3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67-70,共4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5
-
1《彷徨·伤逝》.
-
2《彷徨·离婚》.
-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 陶铁柱译.《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309页.
-
4《彷徨·祝福》.
-
5《呐喊·头发的故事》.
共引文献30
-
1江宇.社会性别论:传播与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11(2):51-55. 被引量:6
-
2陈宏.女性解放路向选择的经典叙事模式——20世纪中国文学家庭叙事中的“娜拉现象”通观[J].江汉论坛,2004(12):110-112. 被引量:1
-
3罗蔚.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的方法论探微[J].国外社会科学,2004(6):21-25. 被引量:3
-
4张抗私.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5(1):108-111. 被引量:8
-
5段从学.跋涉在荒野中的灵魂──穆旦与鲁迅之比较兼及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J].鲁迅研究月刊,2000(6):46-52. 被引量:10
-
6黄侯兴.辛亥反思:鲁迅的黄花节杂感[J].鲁迅研究月刊,2001(10):40-45.
-
7李广琼.女性同盟书写蕴含[J].求索,2005(3):159-161. 被引量:1
-
8曾胜.性面具与视觉愉悦——对近期女性题材电影的女性主体性分析[J].当代电影,2006(2):133-135. 被引量:5
-
9郑丹丹.社会意识的行动逻辑——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学社会学解释框架[J].浙江学刊,2006(5):196-201. 被引量:8
-
10曹金钟.“矛盾”与“只取其事体情理”——《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辨之一[J].明清小说研究,2007(1):163-17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0
-
1魏饴.小说环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2):41-45. 被引量:9
-
2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J].鲁迅研究月刊,2004(7):75-80. 被引量:6
-
3宗元.无望的挣扎 人性的扭曲——论毕飞宇近作中的女性世界[J].小说评论,2002(4):83-88. 被引量:7
-
4马知遥.为男欲掌控下的女性悲歌——读毕飞宇中篇小说《玉米》[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5(3):95-99. 被引量:7
-
5杨联芬.叙述的修辞性与鲁迅的女性观——以《伤逝》为例[J].鲁迅研究月刊,2005(3):22-27. 被引量:19
-
6刘骥鹏.一个人的战争——《野草·复仇》重解[J].鲁迅研究月刊,2005(7):12-18. 被引量:3
-
7高长虹.通信--给鲁迅先生[J].狂飙,1926,(2).
-
8[9]叶圣陶.倪焕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
9鲁迅.野草[A].鲁迅全集(一)[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
10毕飞宇.我们身上的鬼[J].小说选刊,2001,(6):5-5.
-
1吕周聚.论巴金的道德人学思想[J].中国文学研究,2004(3):77-82.
-
2徐大军.由晚明爱情传奇看戏剧家的精神取向[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0(4):1-3.
-
3范盈盈.红字“A”的善与恶象征意义对比解读[J].雪莲,2015,0(2X):76-77.
-
4赵欣.试谈鲁迅对改造国民精神的追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7):39-40.
-
5苗欣雨.故乡情结——迟子建中短篇小说论[J].文艺评论,2008(4):53-56. 被引量:4
-
6王卫平.走出知识分子的神话——40年代与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一种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4(5):85-88. 被引量:5
-
7高小康.侠与流氓[J].东方丛刊,2004(2):12-19.
-
8马玉蕾.失调的人格——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的潘金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6):54-55.
-
9张宇宁,段迪.论莫言小说的思想特征[J].蚌埠学院学报,2016,5(1):44-46.
-
10刘荣林.文学要有责任感——近期小说创作观照、兼谈阎连科的小说[J].写作,2004(3):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