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文化”两种范式之争及其启示
被引量:3
On Meaning of Social Paradigm and Cultural Paradigm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4期8-11,共4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王铭铭等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
-
2参见亨廷顿等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同被引文献40
-
1赖金良.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4(4):28-37. 被引量:5
-
2邓伟志.对社会学的社会学探索[J].社会学研究,1986(3):104-107. 被引量:2
-
3姜义华.中国人文科学五十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3):12-18. 被引量:5
-
4张经浩.翻译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0):44-48. 被引量:61
-
5林克难.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J].中国翻译,1998(6):10-12. 被引量:19
-
6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中国翻译,1996(6):2-7. 被引量:46
-
7杨晓荣.翻译理论研究的调整期[J].中国翻译,1996(6):8-11. 被引量:34
-
8尤西林.“人文”的科学性与现代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50-54. 被引量:12
-
9A.A.达维多夫,刘伸.关于“社会”概念的定义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5(1):39-41. 被引量:13
-
10李田心.不存在所谓的翻译(科)学[J].中国翻译,2000(5):8-10. 被引量:27
二级引证文献8
-
1岳梁.出场学视域:德里达的“幽灵学”解构[J].江海学刊,2008(6):39-43.
-
2刘大椿,潘睿.人文社会科学整合的动力和走向[J].贵州社会科学,2009(5):4-12. 被引量:2
-
3胡辉华,陶超波.论行政伦理学的学科性质[J].学海,2010(1):42-48. 被引量:2
-
4孙娟.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2):14-16. 被引量:1
-
5向良喜.论解放思想是人的存在方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199-200.
-
6林静怡.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J].当代教研论丛,2023,9(2):11-14.
-
7董彦邦,刘莉.科研评价制度如何影响大学教师主动性创新行为——基于2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24,22(1):85-93. 被引量:2
-
8韩喜平,刘峻宗.哲学社会科学叙事方式的历史变革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J].学习与探索,2024(11):31-40.
-
1王志强.欧洲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文化理论发展[J].德国研究,2005,20(1):51-55. 被引量:12
-
2曹峰.文化心理的范式转换——中国农民工城市化的根本出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6):47-50. 被引量:3
-
3西尔伯曼,梅茹耶夫,罗长海.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3):41-43.
-
4构建服务型社区治理新模式[J].领导决策信息,2005,0(16):13-13. 被引量:1
-
5叶芳.村落文化范式的转换和创新[J].青海社会科学,2007(4):40-44. 被引量:4
-
6陈进贤.论社会范式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27(3):73-74.
-
7张东华,王景芳.档案管理社会范式下民生档案法制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9(4):42-45. 被引量:13
-
8方杰.遵循·“越轨”·改变——对自我生活方式的一点认识和反思[J].大众心理学,2007(9):11-12.
-
9陈锐,郭江澜.范式理论的自然基础及社会变迁[J].湖北社会科学,2004(1):55-56. 被引量:1
-
10李延祥.事物的分分合合可用对立统一概括——答坚毅同志[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4(2):59-62.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