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0,共1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9
-
1孙秋兰.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4):21-23. 被引量:7
-
2姚德义.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引导[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上半月),2002,0(4):12-12. 被引量:1
-
3黄承志.浅析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1):52-53. 被引量:3
-
4姚本先,何军.论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及教育管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1992(1):3-6. 被引量:1
-
5杨永久.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J].青海教育,2004(7):27-27. 被引量:1
-
6周永平,袁婷.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4):32-33. 被引量:8
-
7诸定国.“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1997,0(4):17-18. 被引量:1
-
8甘立瑞.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成因、特点和管理[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3(5):29-30. 被引量:1
-
9沈晓艳.青少年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107-110. 被引量:7
-
1张新建.技校应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J].交通职业教育,1994,0(4):39-40.
-
2刘宝.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9(17):32-32. 被引量:5
-
3潘一.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21-23.
-
4徐魁峰.民族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问题的研究[J].理论观察,2005(1):86-89. 被引量:2
-
5杨志忠.班级凝聚力三要素:内聚力 吸引力 亲和力[J].职业技术教育,1996,17(3):44-45.
-
6刘宝.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探析[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3(6):42-43.
-
7黄晓萍.如何搞好物理学第二课堂活动[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2):46-46.
-
8薛泉赋.浅议业余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特点及教学管理[J].科教文汇,2009(6):66-66.
-
9吴德春.优化自发群体 强化班级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1996,17(10):46-46.
-
10徐金桥.对技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1998(12):25-26. 被引量:1
;